东北网5月30日电(记者张丹) 5月29日结束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黑龙江省赛区智能机器人选拔赛”上,记者采访了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鲍青山博士。结合研发成果,他畅谈了机器人学在未来社会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利用拼装机器人普及高科技教育。
他说,21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最近10年,有关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水平将取得重大突破。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器人的制造与销售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使我们整个民族不在机器人时代到来时落伍,非常迫切地需要从孩童时代开展机器人学普及教育。
鲍青山博士说,机器人学科教学,是指把机器人学看成是一门科学和一种现代社会成员应该掌握的文化,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以专门课程或学科渗透(整合)的方式,使所有孩子都能掌握关于机器人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有兴趣才会持久!"对于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普及高科技机器人知识,鲍博士建议以拼装机器人为载体,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微观上,一是组建以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团体为主体的拼装机器人俱乐部。孩子们在这里定期接触一些前沿的机器人学教学用具,并亲手实践,遇到不懂的问题现场由老师解答;二是组织机器人学科普讲座,由高校的机器人学专家或者科研人员授课,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机器人相关知识;三是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宏观上,一是学校要将机器人学作为一门课程列入科技课或者校本课中,制定完善正规的教学计划,并将机器人学教学和其它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机器人设计和制造大赛,以循环赛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媒体应该多转播这些比赛,让学生能在观看比赛中,学习新知识,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鲍博士说,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将智能机器人技术列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在南方的很有城市,机器人学教育已成为中小学选修课程。在日本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已经开始在信息技术课与课外科技活动开设了有关机器人学的课程内容。我国要赶超世界教育先进水平,必须大力加强机器人学教育。
他强调说,普及机器人知识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所需经费应列入正常的教育支出,而不是转嫁到学生身上;高校在机器人课题项目研究上应多考虑普及型产品的研发,把更多更适用的机器人教具送到学生的书桌上。
幼教机器人:孩子心中有一个梦想
一种名为"诺宝"的幼儿教育拼装机器人日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研制者说,"诺宝"的诞生将以更为简单的形式让幼儿机器人走进孩童的世界,实现他们想制造机器人的梦想。
这款机器人教育组件融合了现代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信息系统、自动控制、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先进技术都得到了应用。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学院机器人研发中心开发设计。首批教育组件分为"探路先锋"、"无敌追踪"和"幻影雷达"三个系列,每个系列都需要孩子动手拼装。
研制者、机器人学博士鲍青山解释说,这款机器人头部有一个类似人眼的高灵敏红外传感器,发射出的红外线感应到外界的障碍后,会把信息转为信号传输给"大脑"――智能芯片。"大脑"作出判断,并通过传感器向运动系统传达指令,调整行动路线。"诺宝"其它系列的教育组件也都采用世界最前沿的技术研发,每一款都蕴涵多种机器人制造知识。
哈尔滨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光敏说,目前无论是儿童玩具还是小学生科技课教具大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成品,科技含量不高,没有真正将科技元素、原理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拼装机器人兼顾科技和趣味,既可以作为教学用品,也可以给孩子当玩具。他们在组装、拼制过程中,学习领会书本知识并自觉转化为能力。
学生家长赵敏说:"孩子对机器人都很感兴趣,但因为家长的学科背景不同,对于机器人的问题很难回答得科学准确。通过和孩子一起组装机器人,不少问题迎刃而解,我们也学到了知识。"
鲍青山说,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中国机器人研究的一支重要队伍,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研发项目,如"863计划"、"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等。拼装机器人是学校科研服务社会的又一体现,目的是为孩子们提供一种高科技玩具,为中、小学的科技实践课提供教学用具。通过这样的实践载体,实现素质教育,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让高科技机器人真正走进孩童的世界。"
机器人幼儿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机器人技术涉及多门科学,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机器人技术是世界强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也是世界公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很多国家已经将机器人学教育列为学校的科技教育课程,在孩子中普及机器人学知识,从可持续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为本国培养机器人研发人才。
在这方面,美国和日本一直走在前列。几年前,日本索尼公司开发的机器狗为在孩子中普及机器人知识寻找到了理想之路。这种能自动翻身、会平地四足行走、简单肢体动作、简单语音表达、识别和控制物体,并具有基本触觉能力的"仿真狗",几乎一下子吸引了世界孩子的目光。当然它也在"主人"的呵护下,摇着尾巴走进了中国的家庭,很多学校还把它选为教学用具。
在机器狗"汪汪"的叫声中,中国从事机器人研究的专家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机器人足球运动开创者"美誉的机器人学教授洪炳熔说,中国不能靠进口别国的技术生存呀,要振兴必须有人才,而人才必须从小培养。
为了让孩子从小能玩到中国自己制造的机器人玩具,国内在机器人研究领域有建树的专家们,开始将目光从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制造转向智能服务机器人。他们开发出了与孩子兴趣相关的产品,如机器人导游员、收银员,探路狗、机器猫等,使中国的孩子也可以从小知晓机器人,尝试在机器人提供的服务中生活,和国外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每年都开展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迅速普及,这项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陆续在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蓬勃兴起。在广大的青少年当中,形成了探索机器人奥秘,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潮。
据统计,目前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已经超过了百万。他们每年都通过各种形式投身于机器人的高科技竞技与机器人科学研究和工程研究活动中。研究、创意、动手制作机器人活动已成为新世纪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新亮点和新领域。智能机器人教育进入学校已成为可能和必然的趋势。
黑龙江省知名学者王朗玲教授说,随着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到来,下一代将更多地和机器人打交道,适合孩子的机器人玩具和教学用具意义显得十分重大,一个机器人可能蕴涵了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如果能够应用到现在的学校校本课教学之中,就能对各种学科起到推动和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这一点考虑,中国的机器人研发者们任重道远。
据了解,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中国已形成一大批较有经验的机器人研发队伍,已经初步掌握了机器人的设计技术,他们苦练内功、培育新人、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正在为机器人研究与开发如何更好地为国民服务、让中国机器人走向产业化并参与国际竞争两大方向而努力。
优秀的幼儿机器人产品从何而来?
7岁的李霁好奇地看着老师手中的机器人玩具。确切地说,那是一盒零件:天线、探测镜、车轮、电路板、外壳......虽然装好这个机器人需要参考图例、并花费一番心思,但这已经引起了他的兴趣。那些拆开包装就能玩的遥控车和变形金刚等,李霁早玩腻了。
十几分钟过去了,李霁只装好了外观,电动系统却无法启动。他着急地翻着图例,还是弄不明白,最后只好向老师求助。
李霁的爸爸李宝林说:"孩子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再不能用模型车、布娃娃陪伴他了。更何况现在有些玩具设计粗糙,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我看老师拿的这个玩具就很好,孩子在动手拼装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技的乐趣!"
"现在的确需要高科技的玩具填充市场。在部分学校周围的商店里卖的玩具简直是在害孩子。看似一盒口香糖,抽出来却是一只'大蟑螂';文具盒设计成'棺材'、削笔器变成'裸体美女';逼真的冲锋枪起名叫"恐怖系列"此外还有'黑老大'用的'砍刀'、'挑脚筋'用的'匕首'......暴力、恐怖甚至色情的东西太多,这对于孩子性格的培养和完善是十分有害的。"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张坤副教授说,"孩子的思想好像一张白纸,从小就应该打下科学的烙印,玩具应引导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启发心智和思维。"
在深圳一家幼儿园教外语的李鲲老师也有同感:"玩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兴趣和爱好,比如很多孩子从小接触过带录播英语功能的玩具,到学校后,他们明显对英语感兴趣。可以看出,玩具已经不仅仅是陪伴孩子打发时光的工具了。"
教师张春杰说:"按照国家规定,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办了以科技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模型,然后把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让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如果能够有科技含量高、趣味性强的教具就可以容纳很多的呆板的理论知识,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在'两会'上,我就积极倡导,类似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高科技知识的普及应从孩童时代开始,尤其不能轻视玩具的作用;增加孩子的科技知识,学校的科技课非常重要,但要选择良好的教学用具。开发和研制高科技玩具、教学用具的责任应当落在高等学校的肩上。国内高等院校集中了大量的科技精英,掌握着系统、超前的科技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
高科技玩具从何而来?王树国提出,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与之相关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和扶持一批优秀的高新科技企业与高校对接,不断更新和研发孩子的玩具,并逐步尝试将玩具和教学用具结合起来,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政府可以依法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进行监管,多方齐心协力共同让高科技玩具陪伴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