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日电 离高考只有几天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时候是高考进行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如何“临阵磨枪”?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去年高考有经验的“过来人”,畅谈他们最后7天冲刺的特别方案。与此同时,记者采访了相关老师、心理学专家,他们结合往年考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考生在大考前7天的安排指点迷津,并从身心调适到营养保健做全面提醒。
调整作息时间=注射兴奋剂
在考前7天,应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我按照高考的时间安排、制定了一张作息时间表,它让我始终充满旺盛的精力,直至高考结束。
早上6点左右起床,认真学习4个小时,中间每2个小时左右,要休息15分钟到30分钟,听听音乐,有时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
下午要小睡一会儿,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为宜,不要超过1个小时;
下午学习的时间为2-3小时。晚饭前进行充分的休息,散步、去超市购买简单的生活用品。有时看看幽默片、相声小品等,晚饭后放松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之间,一般和父母聊天,或帮忙做点简单的家务;
晚上学习3个小时左右,绝对保质保量,最晚也不要超过11点睡觉。
除此之外,我根据考试的科目顺序和时间,安排学习计划。比如上午9点—11点30分考物理,我就在这个时间复习物理。假如下午考政治,我就在下午复习政治。由于作息时间的科学分配,让我在高考时始终保持一种兴奋状态,进而总成绩比模拟考试成绩提高了近20分。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陈力教授提醒各位考生:高考前最后7天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排作息时间表时要注意,早晨醒来后和睡觉前的半个小时是人每天记忆的最佳时间,这时候对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强化,效果非常好。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不但不会耽误高考复习,反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但是建议考生休息时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学习状态。打斗游戏、刺激的电视片也不要涉及,父母这个时候要尽量避免和孩子交流考试方面的问题。
旧瓶装旧酒=温故而知新
我的成绩不是最高,但非常稳定。去年高考前一周,我不再大量做题。复习重点落到教科书、纠错笔记以及考纲上。经过对知识的梳理,我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进而在这个时期抓紧弄通。比如现在外边的各类高考参考书铺天盖地,本来我也买了许多,但最后一个星期,我绝对是不碰这些书。在最后3天,我只是按照考纲上的基本要求,像过电影一样逐条对照。通过这次自我测验,我再次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弥补。“旧瓶装旧酒”,让我再一次温故了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又有了新的进步,从而树立了强烈的自信心。因此,在高考前,我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这种稳扎稳打的复习策略反而让我在高考中一鸣惊人,居然考上了一表院校。
哈市三中高三教师孙长江称:“事败先败于心,效高首高于法。”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巩固知识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高考前3天,切忌大量做题。此时应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自信心。考生应明白,高考毕竟是对平时训练的本能反映,发挥失常的机率微乎其微。
煲好“心灵鸡汤”=成功的一半
现在回想起来,我高考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父母对我学习的“漠不关心”。最后7天,我在家里复习,爸爸妈妈还和往常一样上班下班,对我的照顾没有任何改变。当时,我还很奇怪地问他们,我要高考了,你们也不说好好慰问我一下。对此,爸爸妈妈却平淡地问我:“那应该怎么做呢?”随后,我们家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而且,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也不高。每当我说,要是我考不上重点大学怎么办呀?他们通常会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说:“哎,考上本科就行呀!”晚上,他们每天都陪我外出散步,直至高考前一晚。没有了压力,我自然轻松了,高考结束后,我几乎没有体会到什么是考前焦虑。成绩出来后,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我原本徘徊在一表和二表之间,结果却轻轻松松考上了一表第一志愿。
哈工大心理咨询中心裴秋雨主任提醒:历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除了自己的勤奋好学之外,同样离不开父母的支持,父母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后勤保障。考前最后7天,在孩子忙于复习的紧要关头,家长应尽量避免宴客等,同时也不应“过度关心”自己的孩子。与此同时,建议考生在最后阶段不要给自己设置“小匣子”,“我还没休息好呢”、“我状态不好”等理由都是一种回避问题的心理,给自己将来考不好留后路。在这种没有全力以赴的状态下参加大考,自然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专家指出,在考试前考生有轻度的焦虑,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适度的焦虑不仅不会影响考试,反而能保持兴奋促进自己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