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急雨考验冰城 街路积水 民宅倒灌 骑车人受伤
2005-06-09 06:06:0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6月9日电 从7日傍晚哈尔滨开始普降大雨,降雨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今天中午。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致使部分路段积水,一些地区雨水倒灌室内,多处有车辆抛锚。记者从哈尔滨城建系统“12319”服务热线指挥中心了解到,从7日傍晚降雨到今天下午雨停,“12319”指挥中心共受理群众反映的有关降雨方面的热线电话30余个,其中多为房屋漏雨及路面积水的问题。

  平地积起半尺水

  8时30分,香坊区菜艺街与珠江路交叉口处,积水足有10多厘米,行人、车辆纷纷绕行,避让不及的车辆经过此处时,溅起的水花足有半米高。

  10时30分,大雨再次急速而下,路上的行人纷纷跑到屋檐下避雨。在道里区新阳路上,记者看到,整条街路变成了一片汪洋,尤其是十字路口处,水深没过脚裸,急于赶路的行人只得挽起裤腿涉水而行,每每有车辆经过,行人便赶紧往路边避让,但车辆溅起的雨水还是“无情”地弄了路人一身。

  11时,雨势转小,躲雨的行人赶紧从屋檐下跑出来赶路。走到人行道边,看到10几厘米深的积水,有的行人先用脚尖四处探探水深,希望找到浅处落脚,在试了几回发现水都很深后,便干脆趟水而行。

  在安宁街上,三四米宽的人行道上全是积水,水深四五厘米,行人只得从旁边的花坛围石上行走。

  整条宣和街基本都处在一片汪洋之中,积水有近10厘米深,由于排水不畅,水面有越涨越高的趋势。很多半地下室的商家都用沙袋挡在自家门口,防止雨水灌进室内。

  小西屯成泽乡

  这场降雨,使位于哈市动力区电塔街电机厂后身的小西屯又成了泽乡,由于排水不畅,路面到处积水,部分居民院和屋里也进了水,居民出入都得穿水靴(如图)。记者也不得不向当地的居民借了双水靴进行采访。

  记者11时许在电塔街20—75号看到,这里到处是积水,足可以漫过脚面,一位居民正在屋前用扫帚往外扫水。据该居民介绍,小西屯只要一下雨就积水,每到下雨的时候,他们都要守在屋门口往外掏水,晚上不敢睡觉,白天不敢出门,生怕雨水流进屋内。每家都备有水靴,雨天只能穿水靴出入。

  记者在电塔街20—47号附近看到,这里的积水已基本退去,但从墙面的湿印可以看出,这里的积水曾有40厘米深。在此居住的一位居民无奈地告诉记者,7日晚雨水又流进了他家屋内,他几乎一夜没有睡,打个盹就得往外掏点水,他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去年夏天他买了一袋大米放在屋里的地面上,有一天白天一直在下雨,等他晚上下班回来一看,大米已经被泡在水里了。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每家门前都用塑料编织袋装上砂子或是砖头搭起了“防水墙”,而且每家院里都放有水桶或是脸盆等用来掏雨水的容器。

  无盖马葫芦“坑害”骑车人

  昨天10时许,趁着雨停的时候,市民刘先生骑自行车从长春街到保障街去办事。当他行至保障街118号附近时,后面传来汽车鸣笛的声音。为了躲车,他将车骑向了路边的积水里。没骑出几米,自行车的前轮突然向下一沉。刘先生感到手臂被震得酸麻,双手也握不住自行车把手,身体随着一股惯力从自行车上翻了下去。他当时就感到嘴和下巴磕在了一块石头上,脑袋也一阵眩晕,四肢酸软无力,爬起来时已经满脸是血。随后,他被路人送到附近医院。经医生检查发现,刘先生的嘴唇撕裂需要缝合两针,两颗门牙折断,下巴上也破了一条很大的口子。

  下午,记者来到哈市道外区保障街116号门前看到,“肇事”马葫芦仍旧被掩盖在积水里,很难被发现。记者用一根长约50厘米的铁棍试探了一下,几乎整根棍子插在水里仍不能达到马葫芦的底部。一位常年在这里摆摊的摊主告诉记者,这个马葫芦在半个多月前就没有盖了,大约有一米多深。不下雨的时候还好,大家看到它没盖就可以绕行。可这几天下雨后,它就被积水掩盖起来,仅今天一上午就已经有4辆车陷在里面了。在摊主的指引下,记者在与“肇事”马葫芦相距不过几米的马路对面,又发现了一个没盖的马葫芦。这个马葫芦有四五米深,洞开的井口里,水流汩汩而过,井口旁有人放了一块大石头,提醒过往车辆行人注意绕行。

  记者还得知,8时1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骑自行车从林机街9号经过时,拌倒在了路边一个丢失了井箅子的长方形雨水井上,结果连人带车一起飞了出去,面部受伤。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昨天还有多起市民被无盖水井“坑害”而致摔伤的事件发生。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