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6月20日电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3 289号)规定: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
处方药“限售令”自去年7月1日起实施至今,记者对哈尔滨市药店连日走访却发现,不少零售药店试探着度过近一年的适应期后,这个“限售令”变成了“法不责众”的一纸空文。
开处方买药麻烦没处方照样卖药
16日,记者腹泻,前往哈尔滨市一家医院,体验到了患者开处方购药的经历。挂号处交2.5元挂了个“普通号”,记者返回消化内科诊室排队等候;10分钟后,医生简单询问了记者近日的饮食后,表示要验血常规、便常规后才能确诊,这两项检验共花费27元……看病一个多小时,记者在各相关检查室多次往返,最后医生确认没大毛病,开了两盒治疗肠道疾病的“希捷”,在记者的要求下,医生又加开了“黄连素”和处方药“头孢”各一瓶。
记者随后来到中央大街一家大型药店,没出示处方提出购买“头孢”,售货员问也不问便开票付货;在该药店另一针剂柜台,虽贴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消费者从本柜台购药需出示处方”字样,但记者同样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将两瓶葡萄糖注射用液买到手。
处方“天书”难译有处方买药更难
记者找到该药店的张经理,询问为何没有处方却能买到处方药?不想,张经理对此竟一肚子委屈:“限售令”从去年7月1日起实施时,药店严格执行一段时间后,药店的零售额却同比下降了近80%。这是因为,北方人多习惯自我药疗,药店一旦拒绝向没有处方的顾客售药,他们多认为是药店在故意刁难,以此引起的投诉比例很大。张经理还表示:“一些医院为防止处方外流,往往在开药方时,或字迹模糊不清,或用数字、符号替代药名,变相地使处方变成了难认、难用的‘天书’。有的顾客凭处方买药,虽然药物成分相同,但由于药名不同,药店‘照方抓药’顾客还不认可。”
“药师”少毕业生多规范市场靠政策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国家设立药品分类管理,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但目前相关配套制度尚处于过渡阶段,无论从方便市民购药的角度出发,还是严管药店的处方药品,在监管工作上都有一定难度。
如何解决当前购买处方药不规范的难题?市政协委员徐晓阳认为,政府应出台有关零售药店执业药师或助理执业药师驻店制度,让具有专业知识的药师现场开“处方”,既能减少患者到医院开处方的成本,也便于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使药店从“偷偷摸摸”地违规售药,走向名正言顺地正规售药。
采访药师职业现状时记者发现,一面是不少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执业药师的需求量大却虚位以待———在记者走访的10家大中型药店中,只发现一家药店有专人为顾客购药咨询答疑,但其身份是医生还是药师?不得而知。记者在有关部门了解到,药师本应是“热门”执业人员,但现在绝大多数药店,“坐堂”药师的职位是空缺的。而省教育厅公布的黑龙江省今年高校本科毕业生年就业率为88.95%,而中医学类、护理学类的就业率竟居于年就业率最低的10个科类中。有关人士建议,这两者何不找到有效渠道结合,以实现人才与管理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