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2日电(记者 印蕾) 21—22日,省政协召开常委专题座谈会,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就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积极为省委、省政府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提供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座谈会上,二十几位省政协常委、委员踊跃发言,生态环境、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工业发展不能忽视生态环保
座谈会上,很多委员在发言中都突出强调了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业的发展伴随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省政协常委崔强认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必须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在大力开发建设力度的同时,治理好周边的生态环境。在总体规划中应该突出“绿色走廊”“生态走廊”的定位,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齐齐哈尔市政协副主席赵文高建议,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应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不建或不扩建能耗大、运量重、污染重的工业企业,在辐射城市周边地带应集中布置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加大清洁生产的投入,认真搞好清洁生产审核,创建清洁生产企业,建设一批城郊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形成城市群落和工业走廊之间的隔离带。
哈大齐工业走廊应建设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典范
很多委员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和越来越重要的税源。从规划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开始,就要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省政协副主席迟建福称,在走廊的建设中,可以通过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进而调整和优化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
省政协委员朱荣科认为,走廊的建设,最好是鼓励私人经济(企业)进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规模大不易灵活转身,组织成本加大;企业规模小易灵活转身。
省老工业基地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袁舒表示,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有862平方公里的新区,入区主体将是外资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而由于黑龙江省客观条件导致的一些劣势,如气候等因素致使建厂成本提高,短期内招商引资的的效果不会十分明显,更需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入区。
工业走廊内配套发展第三产业
很多委员在座谈中表示,哈大齐工业走廊虽然是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经济带,但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兼顾在走廊内发展第三产业。在当代社会中,工业不可能脱离第三产业孤立的发展,而第三产业也是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省政协副主席欧阳吟称,工业走廊以第二产业为主,但是不能忽视第三产业。应该吸引国内外银行业、研发机构家进入走廊,使得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省政协常委崔强认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新体制、高科技、民营化、外向型的新兴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区域。要实现这样的定位,发展科研、信息服务等产业必不可少。此外,工业走廊内可以重点考虑发展物流业及工业旅游等为工业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
背景资料
2004年11月,黑龙江省委9届72次常委会提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决策。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将依次排列在绥满铁路沿线的哈尔滨、肇东、安达、大庆和齐齐哈尔市通过开发利用重度盐碱地,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产业优势和科教人才资源,着力吸引海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的产业高地和经济密集区,成为我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