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6月23日电 他所研究的马鹿人工授精技术和幼鹿培育技术,使我国驯养茸鹿准胎率提高了30%,鹿茸单产普遍提高了一倍以上,因此他被誉为“中国鹿王”。6月14日,记者在哈尔滨专访了这位一生与鹿为伴的快乐老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研究员赵裕方。
与鹿结缘40多年
6月12日,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的鹿场里,编号为96-13的天山马鹿“壮壮”割下第8锯鹿茸。称重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我国茸鹿遗传育种专家郑兴涛对外宣布,“壮壮”当天产出的这对鹿茸重达28.240千克。经国际资料检索,它是世界上家养同种、同锯龄马鹿产下的最重鹿茸。这也是“壮壮”9年来第7次创造该项世界记录。
看到自己培育了9年的“壮壮”又一次为研究所赢得荣誉,从北京特地赶回来的赵裕方无比高兴。
“我上学时,就喜欢鹿,而且大学里学的也是畜牧专业。”赵裕方说,他从四十多年前就与鹿结缘。
1963年,赵裕方从东北农学院畜牧专业毕业后,选择了有鹿的绥棱农场工作,他最多时管理着一千多只鹿。当时,东北马鹿鹿茸产量普遍偏低,看到辽宁培育的天山马鹿单体鹿茸产量是自己饲养的一倍,赵裕方急在心上。
1985年,赵裕方被调回哈尔滨特产研究所任养鹿研究室主任。从此,他开始潜心研究马鹿的人工授精和幼鹿培育技术。
攻下个个科研难题
1993年,特产研究所改制,赵裕方筹集了30多万元买下鹿场的40多头鹿,租用研究所的房屋和科研设备,继续他的养鹿研究。当时,由赵裕方主持研究的马鹿人工授精技术科研项目已经获得成功,该技术使马鹿人工培育的准胎率提高了30%。
当年,驯养的母鹿有相当一部分遭遇难产,这成为困扰养鹿业的一道难题,各地鹿场纷纷向赵裕方求援。
1994年,赵裕方将15只怀孕母鹿分成了三个组进行试验。每组鹿喂不同量的饲料,结果生产时损失了四只母鹿。赵裕方从这次试验中找到了马鹿怀孕期间饲料配给的科学方法,此方法经过国内各鹿场的实用,难产率大幅下降。
新疆运鹿出生入死
在特产研究所20年来,赵裕方主持和直接参与茸鹿科研课题20余项,为培育创新养鹿品种,他先后29次赴新疆购鹿、考察、讲课。其中从新疆往回运鹿的经历给赵裕方留下深刻记忆,他形容那是历尽艰辛,甚至是出生入死。
1985年刚到研究所,赵裕方就被派到新疆去买鹿。当时正值冬天,运鹿用的是货运火车,车内不许生火,特别冷,赵裕方就钻到喂鹿的草垛御寒,可草一点点的少了,他也就没了可避风的地方。白天饿了就啃冻硬的面包和牛肉,晚上偷偷地靠在睡着的小鹿身边,借其体温暖暖身子。车过了嘉峪关就更冷了,他的腿都冻得发木。这时,酷爱诗歌的他一遍遍大声朗读《雷锋之歌》。
经过13天的煎熬,12月末,赵裕方押运着11只小鹿回到了哈尔滨。
1992年10月末,已近60岁的赵裕方又一次到新疆买鹿。他所雇的吉普车走到阿尔泰地区时,遭遇暴风雪,司机迷路了。后来,眼看就找到一条公路了,没想到吉普车一下陷入了水坑中。等车内四个人钻出水面后,车已经完全陷进水里,赵裕方在别人帮助下勉强游到了坑边。回忆此次经历时,赵裕方笑着说:“那次是捡回来一条命。”
1997年,赵裕方退休后,把研究室交给了儿子。因放不下对养鹿事业的牵挂,后来他又主持农业部“马鹿新品种选育”课题,现已经培育出新品种马鹿1万余头。其中一种东新马鹿单体鹿茸产量是普通东北马鹿产量的10倍。
赵裕方把优良的鹿种提供给全国15个省区的养鹿场,把饲养配料技术无偿地转让给国内各大鹿场使用。接受采访时,他乐观地回忆着与鹿为伴的40年。他说:“我是个快乐的老人,这辈子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是快乐的事,有无回报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