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4日电 2002年10月,鸡东县选派农村优秀青年到大学学习,这一举措早于全省两年率先启动了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计划;2004年8月,在全省“村村大学生”计划启动的半年后,鸡东105名学有所成的大学生回村担任了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主抓科技工作。全县12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大学生,在全省第一个将“村村大学生”计划变为现实。日前,记者深入鸡东县乡镇村屯,对大学生村官回村大半年来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进行了采访。
特别意义
大学生村官成了本乡本土科技与信息的“播种机”
回村大学生既是“天之骄子”,又是一脚泥巴的普通村官。当两种反差极大的身份融于一体时,他们的故事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马东光,25岁,下亮子乡久太村副支书。上大学前,他种地都是跟村里的“老把式”学的,下种、喷药咋也整不准。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他在自家地头用老师教的知识配制喷施叶面肥,成本比买的降低了一半以上,效果却很好。第二学期,他把养蚕技术带回家,荒山放蚕当年获利5000元,第二年净挣3.5万元。养蚕栽了跟头的村民杨金龙上门拜师学艺,到秋纯收入2万多元。目前6户农民看好养蚕,一致请他当顾问。今春,他走家串户打消村民顾虑,推广万寿菊和亚麻种植面积1300亩。村里给了他多方面的支持,要为他解决示范食用菌生产的资金难题,过几天还要派他出去考察。在这个闭塞的靠山村,马东光就是科技与信息的“播种机”。
白庆才,30岁,鸡东镇石河北村副支书。上大学前,他已经是个腰包鼓胀的包工头了。学成回村后,他运用经济管理学知识合理用工,以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几个工程一起上。过去是一把锹、一把镐小打小闹,如今搅拌机、龙门吊大刀阔斧,“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他一手培养的员工已有5人出去“单挑”,成长为包工头。今年他外出考察引来了百合种植项目,光是种子亩投入就要2000多元,亩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农民不敢种,他就试种了一亩。看养猪资金周转快,猪粪可用来生产无公害蔬菜,他和村领导争取了省里的100万扶持资金,建立了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建起20栋日光节能温室,并当起技术“大拿”。
葛守峰,27岁,东海镇高峰村副支书。上大学前,村里“土专家”种了多年的沙土地,平均每垧产大豆10袋。上大学第一年,葛守峰在同一块地上搞试验,垧产大豆22袋。村民看好的白瓜子遇到技术难题:一到成熟期就眼瞅着烂,葛守峰“诊断”后采取了开花期生物授粉、坐果期打三次杀菌药的办法,去年让这个村“捡”回了1200亩白瓜子。该村有果树1200亩。这两年看粮食涨价,许多村民要毁林种粮。小葛建议村民搞“果粮间混套作”,果树的收入正好和果粮生产投入“抹平”,打下的粮食就是纯收入了。他还引进化学除草和优质品种,如今果树产量高了,果价也跟上来了。
大学生村官怎么样?记者在田间地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农民。种植大户梁祖义说,以前总感觉科技生分,想用不敢“伸步”。现在有大学生在身边就不一样了,庄稼人就相信“生人说十句不如身边人说一句”。富裕户魏玉福告诉记者,信息灵通就敢迈步,掌握了科技就降低了风险。有大学生“支招”,农民可以放心地大步跑了。农民姜金耀评价,种了40多年地,就如同盲人骑瞎马,摸不到正点子。如今有大学生指个明道,农民算是上路了。
现实困惑
如何推广科技与农民怕担风险是一对矛盾
农民一方面盼富,一方面怕投入、不敢担风险。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肩负传播知识、推广科技以造福村民为职责回村大学生,工作中也遭遇了来自服务对象的阻力。
尽管回村大学生都采取了示范新项目、新品种,帮带大家的办法,但许多农民抱定“够年吃年用就行”的小富即安思想不放,你这边给算清了投入产出账,也作出了样板,他们那边就是我行我素,使得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经常卡壳。送上门的“肉”人家看不上眼,大学生很无奈。
大学生村官要发挥更大作用,首先得被村民接纳和认可。过这一关也不容易。由于他们大都是回原村任职,和大家伙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乡亲们又习惯于排资论辈,常常不把这些晚辈的知识和技能放在眼里,“你小年轻的,吃过几两咸盐呀。”如何尽快树立科技当家的权威,得到村民的尊重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们坦言:“没啥好办法。”
一些农民自我感觉良好,种子使用自家产的“自留种”,到秋后不施药,顾头不顾尾。许多老辈人认为秋翻地不保墒、不出苗。一些人看别人干啥,自己就盲目硬来,结果种不适宜,销不对路。为改变这些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学生们苦口婆心,结果一些村民雷打不动。提出建议,个别农民还冷嘲热讽。
这些,让满腔热血的回村大学生们感到困惑。但他们同时认为,搬走农民头脑中的这些“礁石”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责任。今天和农民发生的这些“碰撞”,为的是换来明天农民观念的更新,从长远和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命运。
政府思索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大天地,让他们真正“留下”
为了培养大学生村官,鸡东县财政和乡村拿出55万多元,个人出一部分,协调学校减免一部分,通过村民推荐、乡镇党委把关、文化考试,每村选派1名、全县共计121名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年龄3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到八一农垦大学学习农学,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生态学、绿色食品、微机等34门课程。
两年来,鸡东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县内有关专家到学校听课评课、开座谈会、向学生通报经济工作、督学考核,以确保学习质量。这批学生中106人取得了毕业证书,40人被评为优秀学员,77人在校期间入党或成为预备党员。
这些“大学生村官”服务本乡大半年以来,总的来说,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同时农民得益。然而,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思考。这些思考,又带有普遍的启示性。
其一,回村大学生通过自身示范,带出一批“土大学生”,加快农民整体素质的“升级换代”和致富步伐。自己不能富,不能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大学生村官不同于“老板村官”,也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如何通过组织的形式、框架以及有效的招法,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和农民利益的双赢,这里值得思考的还有很多。
其二,大学生村官带头“吃螃蟹”,其实就是为农民承担了致富实践的风险。要让好技术、好项目在他们手中落种生花,需要各级组织加大“后期投入”,搭好台子。例如,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变农业生产还过于依赖行政的现状,赋予大学生村官支配农业生产足够的权力,让他们真正挺直腰杆,说话好使。再如,能否给他们预留出一块创业的广阔天地和释放能量的足够空间,出台相应政策向他们无偿提供试验示范田,资金扶持到位,支持他们外出开阔眼界抓项目等等,失败了不追究,成功了大家共享。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这一朵朵“小花”演绎成满园春色。
其三,是强行把“大学生村官”留下来,还是允许他们出去闯荡。据鸡东县有关部门统计,105名回村大学生中目前已有十几人或外出深造,或转了行,或借梯登高远走他乡。对此,该县部分乡村领导颇有微辞。县委书记刘益强则认为,留住人才固然是好事,利用组织形式暂时放他们出去创业也不是坏事。如果他们在外乡做大了自己的事业,将来成为经营企业的“企业家”,田野上的“庄主”,那么他们将首先想到整合、利用好家乡的资源,对故乡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采访结束前,鸡东县委书记刘益强告诉记者,每个大学生只要搞成一个品种、项目或者技术,就等于栽下了105棵致富“摇钱树”,形成105个优势,就可以让全县123个村共同受益。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和回村大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该县已决定尽快给105名大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脑,让他们之间联成网络,和八一农垦大学的老师联成网络,和最新科技和市场信息完全接轨。
只有给回村大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才能真正留下他们。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值得期待。
记者手记
2006年,我省大批定向培养的“村村大学生”将回到基层农村工作。作为同类项目培养计划,鸡东县“大学生村官”2004年8月回到本土本乡开展工作。这比全省提早两年看效果。在服务乡民们的这大半年时间里,鸡东县105名回村大学生给决策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比如说创业中来自村民的“壁垒”,对自身价值的思索,以及人才能否落地生根等等。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或放大、或缩小将会成为明日的借鉴:既让大学生今天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真东西,又要尽早拟定、出台使该项计划顺畅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大学生村官回到家乡发挥更大作用清除障碍,进而提高这项计划的“含金量”。
链接村村大学生计划
2003年8月,黑龙江省的大学校长们聚会辽宁兴城,为贯彻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提出了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建议,很快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省委、省政府10项利民行动、办好33件实事中的其中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