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6日电 毒品犯罪隐蔽性高,没有“内线”很难抓住他们的蛛丝马迹。“内线”是哪儿来的?其实他们很多都是深入敌后、乔装改扮的人民警察。为了捣毁一个贩毒组织,这些“内线”们往往要打入贩毒团伙周旋数月甚至数年。
相信“阿举”这个名字,现在几乎家喻户晓。阿举是黑龙江省缉毒警员,2004年8月,他临危受命,只身打入贩毒团伙600余天,终将据称是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哈尔滨大毒枭抓捕归案。
“阿举”交出警徽和警服那一刻,身份也从一名警察变成了一个离婚的刑满释放人员。从那时起他每天只睡6小时,曾经连续36小时不睡觉,只用一分多钟就能巧妙更换手机卡,性格由开朗到沉默,随机应变地接受毒贩随时的盘查、询问、监视……可以说,黑龙江省“8·17”特大制贩冰毒案的破获,阿举功不可没。这位卧底警察在媒体的宣传下,给所有缉毒卧底干警赢得了一个通用代号“阿举”。
据统计,有70%的缉毒警察都有过乔装改扮和卧底的经历,在大大小小的涉毒案件侦破工作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只是也许没有阿举那么轰轰烈烈,再加之这件事本身就不宜宣扬,所以默默无闻。在缉毒战斗中要人财并获,“卧底”已成为缉毒警察越来越重要的一项技能和素质。
记者从哈尔滨市禁毒部门了解到,警方在侦破贩毒大案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取打入毒贩内部的方式,与毒犯斗智斗勇,最后一举擒获。阿举的卧底英雄事迹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是新鲜、刺激、惊险的故事,但对于一名缉毒警察来说,却是“与狼共舞”的经历。
哈尔滨市一名也曾在贩毒团伙中卧底的警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贩毒团伙中卧底,危险系数可想而知,因为那些人一旦被擒就是死路一条(我国《刑法》规定:贩毒50克可判死刑)。熟练使用贩毒的“黑话”、“行话”,精通各种毒品特性、价格和吸食方法,对一切可能发生变故的应变……这些都是一名缉毒警察必备的能力,但最重要的,也是决定能否真正打入敌人内部的关键还是过硬的心理素质。
“阿举”已成为千千万万缉毒警察的代名词,从1997年哈尔滨市有了自己的禁毒专项警种以来,“阿举”们便一刻不停地与涉毒人员进行生死较量。他们中有屡立战功、威名赫赫的缉毒英雄,也有忠于职守、默默无闻的普通民警,无论是什么样的岗位,也无论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阿举”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实践着对职业的敬爱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