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6月30日电 庆安是黑龙江省水稻大县,优质大米香飘全国。在庆安县丰收乡,由20名乡镇干部组建了农业技术服务股份制联合体,通过这一载体,乡镇干部们找到了职能转变与服务“三农”的最佳结合点。
组建股份制联合体初衷始于水稻种植新技术推广。2003年,丰收乡丰胜村农民王振生第一次应用水稻两段式育秧新技术,乡里的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每个生产环节亲自动手示范。从育秧、插秧、灌水、施肥、收割,全程服务。结果产量出奇的高。一计算,亩产740公斤,增产48%。附近的农民争相到地里参观,有人“好信儿”,举起稻穗仔细数:个个超过200粒!而普通稻穗只有70多粒。眼见为实的农民们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奇。由于两段式育秧品种生长期比正常稻多出15天,品质高、口感好,每公斤可多卖1角钱。试种的农民秋后算账,种两亩水稻可多卖出一亩大豆的价钱。
然而等到转年春播,由于这项技术对农业设施和操作要求极高,许多没有温室的农户只好放弃。结果,2004年只推广了19户。这么好的技术,怎么能让更多的农民尽快用上?丰收乡的干部们集思广益,依托乡农牧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农技服务股份制联合体。在乡领导的发动下,20名乡镇干部每人入股1500元,股份制联合体去年年末正式启动。
联合体开张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广水稻两段式育秧技术。建温室、扣大棚,签订单。培育出300亩的插秧苗供不应求。
正值插秧季节,记者来到庆安县丰收乡采访,绿油油的水田中间,经常能看到联合体的乡镇干部。乡长司丙文介绍,过去农业技术人员也下乡服务,负责病虫害防治、更新品种等,事业心强的多跑跑,干好干坏、农民损失大小没人负责,是一种松散型服务。而现在机制不同,效果完全不同。
联合体负责人、农牧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尚喜军感受更深。他说:“现在农业技术干部不仅有事可干,而且和农民真正捆在了一起。”
在丰收乡各村屯,尚喜军和联合体的技术人员们被农民称为老师,成为最受欢迎和信任的人。刚在地里插完秧的农民魏永贵,指着自家2亩稻田告诉记者,他花132元从联合体买回秧苗,按照去年王振生家的产量计算,可增产400公斤,扣除成本,可增收500多元。
司乡长说,“联合体”把农技人员和农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土地、人力、技术、设备、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密切了干群关系,为乡镇职能转变打开一条出路。
有了股份制联合体,不仅服务加强了,乡镇干部创收也有了渠道。
在丰收乡农技服务股份联合体的温室中,新栽的西芹和培育的花苗绿意盎然。尚喜军算了一笔账:210平方米的温室和两栋大棚,两段式育秧收入1.2万元,种植两茬西芹可收入上万元,还能培育花苗、种植反季节香瓜,一年四季至少可收入3万元,当年就能以分红的形式收回投资。下一步,他们还要把触角延伸到各村的专业户,把种田能手吸纳进来,把联合体做大做强。
庆安县决定推广丰收乡的做法。明年,该县8个水田区,将分别以乡农业推广站为中心,拿出1500亩水田,推行股份制两段式育秧做法,大面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县委书记贺占元说,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联合体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强。当乡镇干部从联合体中得到的回报超出工资时,就没人怕断奶了。农业税减免后,分流人员,减少开支,减轻财政压力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乡镇改革才会有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