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大庆7月13日电 在大庆,成百上千的进城农民推着手推车,走街串巷收旧货,竟然推动了—个旧货流通的产业,创造了“三个2”的创业奇迹——20多家旧货市场遍布大庆城区,年交易额多达2亿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多人。
据大庆市商务局市场建设科科长陈万里介绍,大庆旧货产业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以前,遍布民间的地摊式旧货交易,属于“小打小闹”,还谈不上产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庆华旺经贸公司利用本单位闲置的场地,办起了大庆第一家旧货交易市场。从此,大庆的旧货交易迅速向以大型交易市场为中心的产业化发展。萨大路、林甸县;大同区的综合旧物市场,以及万宝废旧金属市场、会战大街二手手机市场、旧机动车市场·,构成了“专业”与“综合”兼备的旧货交易市场格局,交易辐射东北三省。尤其令大庆人骄傲的是,萨大路旧货市场以其年交易额上亿元,雄踞东北地区“龙头老大”的宝座。
据介绍,从事旧货交易行当的,多是城镇下岗职工和离乡创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萨大路旧货综合市场有业户100余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的80%是来自大庆周边县区的下工职工和农民。旧货市场的存在为缺少专业技能又愿意吃苦耐劳的下岗职工和农民提供了大平台。这些人为大庆这座工业城市,创造了“变无用为有用”的事业,让城市居民家里的小物件、破烂货,再生出2亿元的价值。
作为石油石化产业基地和新兴的现代城市,大庆为旧货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据测算,随着数字电视的开播,彩电更新换代已经进入“快车道”。手机、电脑等家用电器的淘汰速度也开始加快。房地产业的持续火爆,将喜迁新居家家庭中的大量旧货推向市场。
然而,旧货交易的不规范性,也迟滞了它的发展。陈万里说,目前大庆的旧货交易,属于私下自愿方式,买主压低价格或卖主哄抬价格的行为时有发生,难以达到公平交易。针对这种情况,大庆目前已着手推行“鉴定估价师”职业资格制,让估价师为旧货交易提供参考价格,规范交易行为,以促进旧货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