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落实科学发展观 黑龙江篇:大森林的畅想
2005-07-14 08:52:37 来源:中广网  作者:刘浩三 毕国昌 万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地处祖国北部边陲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号称中国的林都。一句“林都迎宾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唱出了当地人的骄傲和自豪。茫茫的大森林,让这里的一切充满了生机。“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浪漫美景至今还常萦绕在当地一些老人的脑海里:“往山上送饭,到山上你看,走着走着,腾腾腾,跑来几只狍子,哗,一大群糜鹿,你看那河里,野猪三四十一帮一帮地一块过河。”“53年翠峦打了两只老虎,野鸡咱们好打猎的出去一会儿就拿回十个八个的,现出去打回来,现做现吃就赶趟。”“那时的林子说实在的树也大,没看过这么粗的大树哇,那红松你搂不过来呀!”“夏天中午一休息,一躺,真是鸟语花香,确确实实是清香味,真是怡人,迷人,那真是漂亮,。”

  伊春的大森林每年可以吸纳二氧化碳2400吨、产生氧气3300吨,被誉为天然的“氧吧”;这里拥有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自194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2.3亿立方米,产量最多时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上缴利税、育林基金等57亿元,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然而,我们却没有给它们以及时、足够的回报!到了80年代,由于长期过量采伐,伊春林区可采林木资源降低了98%,林木资源总量下降了50%,整个伊春市陷入了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三大矛盾困扰之中。

  中共伊春市委书记杨喜军:“伊春的生态环境如果破坏了,对黑龙江省、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都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们提出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伊春加强资源保护和实施绿色生命工程意义重大”。

  有债就要还!这是著名全国劳动模范,林业老英雄马永顺生前的两段录音:

  “下山倒来!下山倒来!”

  “栽树挖大坑哟,哎嘿嘿呀,小苗栽当中……”

  从顺山倒到栽树苗,从伐木人到植树人,马永顺就这样走完了他自己的一生。马永顺的儿子马春青:“父亲那时一上山就非常高兴,喊:我们来啦,我们来向你还账来啦!1998年长江涨水,父亲说,原因是上游林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所以我们不但要还账,还要继续植树造林,提高造林的科技含量,还伊春红松故乡的本来面目。”

  为了不让红松故乡将变成红松的故事,绿色宝库化作绿色的记忆,去年八月,伊春市毅然做出了全面停止天然红松林采伐的决定,并做出了恪守“三个决不”的承诺,就是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话好说,事难办。以林业立市的伊春实施禁伐令,经济马上陷入困顿,就业压力沉重,贫困家庭增加。

  杨喜军:“伊春号称红松的故乡,世界的50%,中国的90%(红松)在伊春,如果这点天然红松采伐净的话,东北林区的顶级树种就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每年因为红松的停伐将损失企业效益6千多万;减少增加值2个多亿,GDP增长速度减少2%,虽然眼前政绩不那么突出,经济效益受到影响,群众的收入可能受到影响,但我们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考虑到生态效益,我们这么干值得”!

  伊春市的气魄令人钦佩,但百姓的生活也不能不管!对此伊春市领导心有成竹:“把资源真正保护住,还要培养新型替代产业,在经济增长发展的基础上,在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护资源、保住绿色。”

  近年来,伊春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推出发展五大特色产业:木材精深加工、生态畜牧业、绿色食品业、森林生态旅游业和北药业,新产业减少了人们生存对资源的依赖、使伊春跳出了独木支撑的产业格局。

  杨喜军:“我们拿出大量资金,投放主要精力,引导鼓励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去年,职工自营经济产值达三十亿,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群众生活得到保障,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生态保护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如今,当年被油锯和炸药吓跑的熊、鹿、鹰等鸟兽,又开始从俄罗斯的原始森林往回迁徙,在伊春的大森林里,自由自在。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