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5年放流不寻常 鲟鳇鱼终于“游”出绝迹危机
2005-07-15 09:33:0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5日电 2005年7月9日,在鲟鳇鱼主要栖息地抚远、同江、萝北江段,50万尾大小不一的鲟鳇鱼幼鱼被同时放生。近万群众现场观看了这一盛况,上了一堂生动的鲟鳇鱼资源保护课。

  在这次主题为“珍爱水生生物资源,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全流域鲟鳇鱼放流主会场———黑龙江抚远县江段,省水产局副局长陈志超告诉记者说,这是我省自1989年首次进行人工放流增殖鲟鳇鱼资源以来,放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幼鱼数量最多、规格最大的一次。仅体长15厘米以上的2月龄幼鱼就有10万尾,体长在半米以上的1年龄幼鱼200尾,这样大规格幼鱼的放流,非常有利于其在自然水域的存活与生长,对增殖资源的意义更大;农业部渔业局、国家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领导亲临现场。放流还邀请俄罗斯阿穆尔州、犹太州渔政局、俄滨海边区太平洋研究所的专家及领导参加,书写出跨国界保护资源的新篇章。

  限捕:灭绝趋势得到遏制

  历史上鲟鳇鱼在黑龙江干流各江段里均有分布,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鲟鳇鱼的活动范围已缩小到黑龙江中游嘉荫至抚远的630公里江段,而且年产量不足百吨,个体也很小。黑龙江水产研究所2001年评估报告表明,野生鲟鳇鱼在黑龙江抚远江段100多公里范围内测定仅为870尾。“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再有十几年,作为淡水鱼中的珍稀物种———鲟鳇鱼将在黑龙江灭绝。”这一结论为我省鲟鳇鱼资源的永续利用亮起了红灯。

  为保护生活在界江中的鲟鳇鱼,我国政府早在1994年就与俄罗斯联邦政府签订了《中俄关于黑龙江、乌苏里江边境水域合作开展渔业资源保护、调整和增殖的议定书》(简称《中俄两江议定书》),并就议定书的执行情况两国每年会谈两次;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全世界野生鲟科鱼类认定为濒危物种以后,作为可以利用但需要进行配额管理的物种,我省对鲟鳇鱼资源的保护更上升为政府行为。

  根据《公约》的要求和鲟鳇鱼的现有资源量,我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建立保护区,强制休渔,为鲟鳇鱼提供安全的生息繁衍条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这两种鱼实行严格的特许证管理制度,其捕捞、加工、经营、养殖活动都必须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特许证;每年6月11日至7月15日,10月1日至10月20日,黑龙江干流禁渔;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及肇兴码头(10公里江段)为常年禁渔区。

  鲟鳇鱼主产地之一的萝北县,每个渔季内仅有8条渔船获准捕捞鲟鳇鱼亲体,用于繁育,且每条船都严定限额,削减捕捞数量;在鲟鳇鱼主要集聚区抚远县,管理力度更大。全县有33名渔政管理人员负责私捕滥捞、非法渔具的管理打击工作;江上作业的渔网网眼不得小于3寸,采捕的经济幼鱼数量不能超过总捕鱼量的5%。为从根上解决过度捕捞问题,该县从1990年就开始缩船减产,每年以10%的比例缩减。目前,全县只有渔船450只,还不是每条船都可捕捞鲟鳇鱼,有特许证的渔船只有320只。

  省水产局渔政处处长王志民告诉记者,目前,全省鲟鳇鱼采捕已从过去的全流域捕捞变为定点限量捕捞。600多公里的鲟鳇鱼生长江段,只有100多公里的捕捞作业面;确立采捕标准,对捕上来的鲟鳇鱼进行登记管理,鲟鱼体长规格不足1米、鳇鱼体长不足2米的一律放生;全省从事鲟鳇鱼加工和出口经营的企业各有4家。

  网箱放养:渔民告别江上采捕

  在黑龙江支流、位于抚远县境内的大力加湖湖面上,记者看到一排排簇新的钢骨架大棚,面积近5千平方米。这就是该县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的全国最大的鲟鳇鱼网箱养殖基地。县水产局局长屈兴才高兴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渔民告别江上采捕,靠养殖致富。”

  据介绍,该县从2002年开始研究鲟鳇鱼网箱放养,现已形成8000万尾的年孵化能力,并成功攻克了鲟鳇鱼冬季不繁育的科研难题。他们将采取加工龙头企业、繁育基地和养殖户三方相结合的模式,开辟一条不破坏野生资源的鲟鳇鱼开发利用之路。

  目前,抚远的经验正在全省推广。据介绍,随着特种养殖的发展,鲟鳇鱼的餐桌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为此,人工繁育养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省已成为重要的鲟鳇鱼苗输出基地,全国80%%的鲟鳇鱼受精卵和幼鱼来自我省,鱼苗远销到北京、湖北、江苏、广东等10多个省市。

  放流:845万尾幼鱼“回家”

  鲟鳇鱼的自然繁殖往往受到亲鱼体况、水体污染、其它鱼类袭击等多重因素制约,而人工增殖方式通过活体取卵、人工孵化、幼苗放流进行,大大增加了增殖速度,是保护鲟鳇鱼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尽管技术上有保证,但巨大的资金需求也考验着放流的经常持久。据介绍,仅以今年放流为例,平均每尾鱼苗的成本在5元左右,50万尾鱼苗的费用就达250万元。足见我省保护增殖鲟鳇鱼资源的决心和力度。

  回顾我省鲟鳇鱼几年的放流史,陈志超不无骄傲地说,2001年大规模放流前,我省在1988年建立首家放流站———勤得利施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从2001年开始的5年里,国家及省市各级财政先后投资近4000万元,相继在黑龙江上又建立了4个鲟鳇鱼放流站,即萝北鲟鳇鱼试验站、省特产鱼类研究所中试基地、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同江市鲟鳇鱼放流站。时间不长、但成绩显著:资金投入大、创新技术多、放流效果好、认识提高快。我省率先成功研制出鲟鳇鱼人工繁育、幼鱼驯养、活体取卵技术。如今,全省每年能够人工繁殖鲟鳇鱼苗400 1000万尾;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在黑龙江各江段举行放流仪式,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总共累计放流鲟鳇鱼幼鱼845万尾。更令人高兴的是,从2003年开始,在黑龙江抚远、同江一带,每年都能捕到带有人工增殖放流标记的鲟鳇鱼二三百尾,这表明放流已有成果。

  作为一种专业行为,放流本无须仪式,但之所以每年都要大张旗鼓地搞仪式,做宣传,陈志超说,主要是为了唤起人们保护鲟鳇鱼的热情,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希望更多的企业、团体、有识之士能参与到其中来。如今,放流已是我省保护鲟鳇鱼资源的有力措施之一,将长期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