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8日电 一桶5升的大豆油,一袋5公斤的全麦粉,一包洗涤用品。12日9时,当记者踏上兆麟街15号的台阶时,靠在墙角的这些东西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困难职工免费领取的救助品,它们马上就会进入急需的家庭。
乔迁后的哈尔滨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焕然一新,“走亲戚”的职工此时正进进出出。在一楼大厅里,家政服务台前挤着七八个妇女,职业介绍台前站着一群农民工。
记者随意来到二楼,恰逢一个劳动伤害仲裁案件即将开庭。但见庭徽肃穆,仲裁员正襟危坐,申诉人、被诉人及委托代理人分列。
原来,来自依兰的小孙受雇于一纸盒厂,因生产事故导致右手截肢,经鉴定为4级伤残。而该厂为一注册资金5万的小厂,已支付近2万元的医疗护理等费用。哈尔滨市劳动仲裁庭分庭从媒体获悉后,积极介入支持小孙。但在赔偿问题上,双方发生了分歧。
宣读纪律,核对身份,仲裁调查开始。双方对工伤事实无异议,进入“背靠背”谈话。首先,与申诉人谈话,“小孙为4级伤残,但该小厂无能力安置,你们又是外地农民,不可能每月来领钱。为减少损失,尽量争取一次性赔偿。”申诉人表示同意。
其次,与被诉人谈话。“你厂虽是小厂,但对方已失去一定劳动能力。虽然赔偿对你方影响重大,但还可以重打鼓另开张。”
几个回合谈话后,双方对标的趋向一致,同意调解。仲裁员当庭宣布调解结果:共赔偿6万,双方解除劳动关系。4万元10天内付清,其余2万元一月内付清。签字画押,闭庭。
一个小时,成功调解一起伤害纠纷,避免走上裁决程序。“要不是工会帮忙,我们恐怕很难得到赔偿。”小孙感激地说。
10时10分,记者来到职业介绍服务台前。工作人员说:“我们搬家后,交通方便了。今天一上午就来了50多人,有外地农民工,也有本市下岗工人。有20多人找到了服务员、保洁员等工作。”除了那些立即上岗者外,很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求职意愿。
记者采访结束时,看见一楼的家政服务台前身影晃动。其中,有两个来自呼兰区的妇女流连了约一个半小时,她们脚下的大包小裹根本就没挪位儿。
新闻背景:
哈尔滨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2年成立,以困难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职业介绍四项职能为重点开展工作。搬迁后,具有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真情助学、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和免费搬家八项帮扶救助功能。目前,中心由成立时的600平方米场地,扩大到4层楼3000多平方米,并且地处市中心地带,人员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38人,突出了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搭建了工会劳动力大市场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