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呼兰助学基金9年百万助近600名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2005-07-19 09:35:1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徐建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7月19日电 由社会各界捐资成立的呼兰济困助学基金会,9年来已动用基金百余万元,帮助582名考上大学但家境贫寒的学子圆了大学梦。

  呼兰区(原呼兰县)是一个农业大区,辖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在该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少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虽然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入学,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1996年,呼兰教育局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希望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成立一个济困助学基金会,帮助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圆梦”。倡议发出后,曾投资80万元为康金镇双合村建起全省一流希望小学、捐资助学百余万元的建筑公司老板徐加野,率先捐款20万元,杨力、张树江两位企业家捐资30万元,社会各界群众、机关党员、干部也纷纷献出爱心,基金会成立当天即收到社会各界捐款72.21万元。

  当年,方保荣、张宇、王福等3名贫困学生均以600多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可在他们眼里无异于天文数字的高昂学费,使几家人愁眉不展。为了筹措学费,这几名学生在考前就到县城里打工,考试后又到砖厂去起钉子、干零活,在村里挖沟。但这些都无异于杯水车薪。就在他们四处“抬钱”、向亲朋好友借钱的时候,学校通知他们县里有了省内第一个济困助学基金会,如果家庭困难,入学学费筹措不上,可以向基金会申请资助。那一年,该地区共有29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符合资助条件,拿着基金会的“善款”欢欢喜喜地步入了大学校门。

  据基金会王亚君介绍,从基金会成立至今9年的时间,每年申请助学基金的学生都有百余人。基金会工作人员经过逐家逐户走访核实,目前已有582名符合基金会资助条件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其中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贫困学生就有十几人,总资助金额达107.5万元。目前,部分学生已经毕业步入工作岗位,方保荣、田志龙等学生开始“反哺”基金会。方保荣找到工作后,给基金会寄来了1000元捐款,考入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田志龙,大学毕业后也给基金会邮来了500元捐款。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