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科普书籍为何成了“角落书”?
2005-07-19 14:18:2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吴利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9日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关注和购买科普图书的读者日渐减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商业类、管理类、经济类的图书销售量看好———

  陈旧、重复,失去吸引力

  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信息表明,改革开放后的10年里,全国共出版了各类科普图书约2万种,平均每年2000种左右。总的种类、数量都在增加。进入21世纪,虽然各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普图书市场却呈现出一种“日薄西山”的态势。我省有关科普出版的情况也是如此,每年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书籍都在下降,这几年已经少出科普方面的书。“读者不认,发行困难,我们是自负盈亏的单位,难以承担这样负担。”黑龙江科技出版社一位负责人无奈地说。来自我省新闻出版局的数据显示,虽然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科普图书出版,但是总体数量还是呈下降趋势。

  权威人士分析,科普图书创作和出版普遍存在着写作形式陈旧、缺乏时代感、科普观念落后、内容低水平重复等现实性的问题,成为科普图书陷入尴尬的主因。

  黑龙江科技出版副社长徐志谦认为,传统的“科普”概念,立意较低,带有浓重的“扫盲”色彩,习惯于将“科普”的任务简单等同于科学知识或结论的灌输。中国科普的创作和出版几十年一贯的模式,把本是活生生的科普搞得越发呆板,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宣传,较少体现哲学思辨理念,逐渐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

  而简单的低水平重复、跟风出书和缺乏创新也导致了科普图书市场人气不旺。记者在对哈市图书市场采访时看到,有的一个内容的科普图书,竟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版本,创新显得乏力:比如有关万年历的书籍,就有多个版本,《古代万年历》、《万年历计算》;《克隆》、《克隆新知》等,虽然书名看上去有所不同,但是阅读之后,内容重复,信息雷同之处居多。

  创作队伍“青黄不接”

  来自科普出版社对78名科普作家的统计结果显示,60岁以下的只有9人,占总数的11.5%,年轻的创作者几乎断档,科普创作队伍的薄弱导致科普创作的后劲不足。

  一名优秀的科普作家,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背景,更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科普创作队伍单薄和部分科普作者写作功底的薄弱,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普图书精品的出现。

  据了解,我省前几年出版科普图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作者,本埠作家很少。“这两年从事科普图书的作家没有了,我省的科普创作人才陷入‘青黄不接’的状况。”省内一位出版界人士说。

  我省的一些科普创作者告诉记者,多年来的体制制约了科技人员对科普创作的热情,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使得科技人员不愿意去搞科普创作,使整个科普创作的水平提高迟缓。

  科普跟着需求走才有出路

  记者在新华书店、慧海书城、中央书城等采访了部分读者。一位读者说,人们愿意购买通俗易懂、信息量多的科普图书,因为从中能够迅速获取到所需的知识。“只要有时间还是想读一点对工作有帮助的实用书。”“我给孩子买科普书籍一定要看是否有时代性,还要看知识‘新鲜’程度,内容呆板的科普书不买,翻一翻就放到一边。”亿达电控设备厂的万先生说。

  科学类科普图书遭受市场冷遇迫使许多出版机构转向实用类科普图书,2005年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审读的科普类选题中,少儿科普和实用科普俨然成为主流,弘扬科学思想和普及高新科技知识类图书都比前一年大幅度减少。而我省出版社也在调转船头,出版一些实用科普书籍。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已开始出版一些美容美发、家庭装修的书籍,销售情况看好。

  有关专家认为,科普创作和出版必须根据读者的需求,从公众经常接触又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与现象入手,让读者在饶有趣味地阅读中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科普图书才有可能得到市场的真正认可。

责任编辑:单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