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5日电 无行医资格,医疗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堪忧———这几乎是所有黑诊所的典型特征。可就是这种状况,仍有许多患者登门问病。据媒体报道,哈市卫生部门查处了道外区一家黑诊所,当执法人员要查封这家诊所时,竟引起在场几位患者的不满。他们认为,这家诊所“医生态度好,收费也合理”,请执法人员高抬贵手……
看了这则新闻,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感觉:怎能这样是非不分呢?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黑诊所为何屡禁不绝?难道全都是因为那些黑医生胆大妄为,或是群众思想觉悟太低了吗?
按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有了病,应该去那些正规的医院求治才对。可是,正规医院的行医条件好,价格也“好”。即使头疼脑热,动辄也得三百、五百花销,这对工薪族来说都吃不消,更别说那些下岗职工了。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医院高收费、违规收费现象愈演愈烈。前不久审计署年度报告称,北京10家医院2003年平均每门诊人次收费307元,比上年增长8.8%%;每病床日平均收费1006元,增长10.9%%。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一是药价虚高,二是流通环节层层加价,三是医院采购中收取折扣、回扣现象严重,四是违规收费。打着市场化旗号,医疗收费越来越高。“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去那些收费低、条件差的小诊所、黑医疗点求治,实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试问:谁不想去大医院看病呢,但去得起吗?
黑诊所受到欢迎,不光因其收费低;说实话,人家的“服务”也不赖。与正规医院大夫们那高傲的、冷冰冰的面孔相比,黑医生们虽然干着不合法的营生,却似乎更懂得“患者即是上帝”的信条。不但提供上门服务,治疗中还热情周到,嘘寒问暖,这种感情攻势非常奏效,很容易赢得患者的好感。这就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把安全、卫生观念全然抛之脑后。闹出替人家求情的事儿,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黑诊所在一些地方吃香,实质是对那些医疗收费高、服务差的大医院、正规医疗市场的一种另类“补充”。正是由于一个行业发展很不规范,服务上存在着空白点,才让不法者有机可乘。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感到汗颜,好好反思才是。
前一段时间,哈市一些大医院门前有许多黑急救车搞营运,生意还很红火。黑急救车能大行其道,说明患者需要这项服务,市场有这个需求,既然如此,人们就不禁要问:那些大医院为何没想到去开展这项业务?如果正规的急救车也能及时提供这项服务,哪还会有那些简陋黑车的市场?
不论是黑诊所,还是黑急救车,都应该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既是对群众负责,也是维护法律法规刚性的需要;然而,如果不挖出其存在的深层根源,不采取措施,彻底清除其滋生的土壤,同整治医疗大环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本清源,执法人员即使花费再大的力气,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兴许还会招致某些群众的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