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日电 题:工人们叫她“王妈”——记兰西榆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福利厂厂长王桂荣
一位70岁的老太太,每天要走20里路,检查工厂的每个角落;每个月要解决80多位农村残疾人、城市下岗职工和贫困农民近10万元的工资;10年里不但没往家里拿过一分钱,还拿出十几万元,救助和捐赠附近村屯的贫困人口和养老院老人。
她就是兰西榆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福利厂厂长王桂荣。
福利情结
王桂荣是1995年从县社会福利工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岗位退下来的。当时,老伴儿在镇医院当领导,儿女条件也不错。可王桂荣在家里呆了几天,便受不了了。她的脑海里,装满了那些工作中需要帮助的贫困姐妹和弱势群体。一个想法在60岁的王桂荣脑海中形成:到农村办福利工厂。
儿女纷纷劝阻。“这么大年纪了,又不缺钱,何必撇家舍业,到农村拼命呢?”“人家以为我们儿女不孝顺,会耻笑我们的。”社会上也风言风语:“这老王太太还折腾啥呀,纯粹是出风头。”
王桂荣不在乎,铁了心要来个“二次创业”。“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事,我们就应大胆去干。”
王桂荣很快在榆林镇和康荣乡的交界处选好了厂址。一算账,王桂荣有点晕了,四十几万的资金从哪来?
0到300万的奇迹
每当想起那些渴望眼神,王桂荣就勇气倍增。
先从儿子和女儿那里借了6000元,随后把家里的4万元存款也拿了出来。还缺钱,怎么办?王桂荣背着老伴儿,把家里的三屋一厨卖了,还是不够。
王老太的困难,县乡领导看在眼里。他们各尽所能,出地的出地,拉沙子的拉沙子,运砖的运砖。
功夫不负苦心人。王桂荣的事迹,引起了省民政厅领导的关注,一次性给她解决了30万元的资金。她回来后,马不停蹄,安装设备,购买原材料。1996年的最后三个月,她争取到了一个200万套救灾被服加工的活儿,当年盈利了6000元。
王桂荣说,工厂现在变化太大了。产值由过去的3万元,发展到如今的100万元左右,总资产达到300多万元。目前有86名职工,残疾职工21人,下岗职工24人,其他是附近村屯的贫困农民。他们享有国有职工同等的待遇,伤残保险、医疗保险都有。
王桂荣还特意为职工买了一台通勤大客车。王桂荣也到站台等车,和大家坐在车上,唱着歌儿上下班。她说,那感觉好极了。
寻找一个接班人
在车间门口,记者遇到了58岁的信国义。他已经和老伴儿在工厂干了五年活儿。老伴儿身体不好,也和他一样开工资。王桂荣给她安排轻巧一点的事干。每个月,他们老两口都能挣到一千多块。有一次,信国义胃出血,王桂荣不但垫付医药费,还经常给点零花钱。
在车间里转一圈,许多人都争着抢着和你说,说他们的王姨、王妈、王奶奶对他们有多好。也正是这些人,让王桂荣放不下,舍不得。对于一个70岁的人来说,尽管身体不错,但也该享一享清福了。王桂荣不是没有考虑过,可是暂时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其实,王桂荣想得更多的是她的残疾职工和贫困兄弟。她说,我明天随时会起不来,可我想找的不单单是一个事业接班人。她要找一个把自己对福利事业的热情,传递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