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8月2日电 “如果我的器官能用,在我大脑死亡后把它们捐献给其他人吧。”近日,一位身患绝症的患者”联系到记者,吐露出她生前最大的一个心愿。然而,记者联系到哈尔滨市唯一接受遗体捐献的教学科研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时,得到有关人士的回答却是: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是两码事。黑龙江省还没有器官库,无法接受器官捐献。带着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的话题,记者走进了哈医大医学实验库,走近这些和人体医学打交道的人们。
实验库宁静的“高级病房”
哈医大人体实验库位于哈医大解剖学馆地下一层。哈医大解剖教研室李晓冬老师告诉记者,这里共有5个“房间”,每个“房间”的装修基本相同:白色的天棚,灰色的水泥地面,墙面贴着洁白的瓷砖。
记者来到一号“房间”,见里面靠墙并排放着一组共7个大冷藏柜,每个门上都有序号,还标着“京药监制”等字样,电子温度计显示房间的温度为3℃。不锈钢质地的冰柜高近两米,拉开一个柜门,见里面有四层,每一层各放着一具冷藏的遗体,头冲里、脚朝外,经消毒处理后都用透明的塑料布包裹着。
据介绍,实验库的温度设定在1℃至3℃之间。与传统的福尔马林浸泡方法相比,这种低温冷藏的保存方式更利于遗体的存放,存放时间也更长,“房间”内几乎没有异味,空气给人清新之感,就像”高级病房“一样。
四年间
接收遗体三十多具
哈医大解剖教研室主任张雅芳介绍,从全国医学研究来看,遗体捐献已渐成主要尸源。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都是用自愿捐献的遗体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上海,仅复旦大学一所学校,每年就可收到200具左右的捐献遗体。
据了解,自2001年哈尔滨市接受首例遗体捐献以来,仅有三十多具捐献遗体,目前登记的自愿捐献者也仅有500多人,与其他城市相比,其中遗体捐献部分仅占相当小的比例。
样本少
人体课题后继乏人
“现在实验库的遗体主要是用来满足学校教学和外科临床医生用,科研课题根本不够用。”多年从事解剖教研的徐玉东老师介绍,人体结构主要研究的是血管和神经等组织的分布、类型、变异,及心脏等各种器官的深层结构等。搞科研需要很多样本,研究人体结构也是如此。但由于目前捐献的遗体太少,实际上像颅底结构等很多科研课题目前都深入不下去。
据了解,目前该解剖实验室除了个别研究生外,几乎没有人继续研究人体结构课题。
多年前,哈医大有一位老教授对于胃部淋巴结构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但自老教授去世后,目前这项研究已后继无人,原因之一仍是遗体样本太少。
少遗憾
建器官库迫在眉睫
张雅芳主任介绍说,我们早就有建器官库的打算,将眼角膜、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等分类保存。但除了资金、场地外,最重要的还是得有器官捐献来源,并且和临床应用结合上。早在七八年前,哈医大解剖教研室曾建立了皮肤库,供临床应用,但后期因厂地、设备等原因没有进行下去。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临床治病救人来说,建器官库已经是发展方向,从哈尔滨市目前现存的少量捐献遗体来看,已经制约了人体结构课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人体器官的建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