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5日电 依据2004年初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由1660平方公里扩大到4272平方公里的现实,哈尔滨市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以“调整工业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为宗旨的规划理念,日前得到国家建设部认可。修编规划按照调整优化土地利用,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滞后状况的原则,杜绝“摊大饼”式扩张,让哈尔滨向紧凑型城市发展。
据了解,近日市政府已把重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上报国家建设部和国务院。重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要求,结合哈尔滨的实际,调整工业布局,形成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按照城市长远发展保障的要求,综合考虑土地、水、能源和生态环境等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条件,按照紧凑型城市发展方针,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防止盲目追求城市规模。
解决历史遗留“城中村”
重新修编的规划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促进集约和节约用地作为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针对大量传统工业用地位于优势城市区位、无法有效发挥土地使用效益、对城市功能完善构成制约的实际,对现有68.68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进行优化调整,其中改变用途的达34.22平方公里;对于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坚持尽可能利用闲置滩涂地和加强城市内部整合的原则,其中包括全面解决历史遗留的“城中村”问题。
杜绝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此次哈尔滨市重新修编的城市规划,还坚持将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为修编的前提。该规划以省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提出了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包括6个卫星城和40个小城镇在内的哈尔滨经济圈。通过加快市域内卫星城市的培育和建设,构筑12个产业集聚区,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吸纳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重点产业,为解决哈尔滨城市现有老工业基地布局分散、城市在形态上“摊大饼”扩张等问题提供办法。
居住社区倾向中低收入阶层
修编后的规划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修编基本目标。针对计划经济时期老工业基地配套居住区低层、低密度、分散的模式,按照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环境优化的要求,规划了23个居住社区,其中80%以上面向中低收入阶层;以建设高效、节能的城市支撑体系为目标,规划完善“两轴、四环、十射”的城市道路系统格局,形成11个集中供热热源,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规划重点治理城市污染水系,实现向生态廊道的转变,在旧城更新中加强绿化建设;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效利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据介绍,紧凑型城市的规划,将让哈尔滨发展更科学、更经济、更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