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让无偿献血成为“自愿” 哈尔滨无偿献血模式解析
2005-08-09 09:33:5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姚艳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8月9日电 自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逐年上升,无偿献血已成为爱心与勇气的代名词。

  然而,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省份,甚至是经济发达地区,连连出现医疗用血告罄的紧急情况。2004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AB型血液库存两度趋零;同年7月底上海不少医院因缺血而将部分手术暂停一周。一方面,血站、医院血源紧张,处于生死边缘的病人危在旦夕;另一方面,卖血黑市交易异常活跃,“血头”手里掌控着众多卖血者,在天津,200ml的血液在黑市一度被卖到了800元钱。一方面,“计划无偿献血”体制下,单位为了完成献血指标,给职工的补助提升到献血200ml补助2000元钱外加放假旅游;另一方面,高额补助下,献血者依然寥寥无几。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难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偿献血出现了“瓶颈”?靠政府指令完成的“计划无偿献血”究竟还能走多远?在黑龙江这样高寒且经济欠发达地区,黑龙江省血液中心、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闯出了一条新路,他们为无偿献血注入了全新的理念,运用社会营销与激励机制,摆脱了“计划无偿献血”的束缚,让无偿献血完全成为一种“自愿”。他们的做法被同行称为“哈尔滨模式”。

  确立一个理念

  “如果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用‘献血光荣’的口号可以感召一大批人,那么,21世纪的今天,‘献血光荣’的口号还能起多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让人们能接受并踊跃参与自愿无偿献血?”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站长柳堤不无思考,“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一领域的空白又亟需有效的措施来填补,自愿无偿献血恰恰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柳堤站长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比受有福”这样的观念,将这种观念与现实有机结合,就可以给无偿献血注入新的理念,让人们从心理及精神追求上更能接受无偿献血。

  几经推敲,“献血有益健康,救人公德无量”的口号诞生了,而且口号一经出现,就与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建立两种机制

  理念更新确立后,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才能被人们接受,这是一个营销的阶段,而营销的好坏与机制息息相关。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建立了两种机制,对内约束,对外激励。

  两年前,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街头采血需要四个部门监管,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采血员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拿一样的工资,有时,一辆采血车一天只采回5袋血,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的改革首先就从街头采血入手,砍掉了多余的部门,成立外采科,实行绩效工资,向街头采血等一线部门倾斜,实现优化组合,一年后,街头采血车平均一天的采血量达到了五六十袋。现在,为更好地保证医疗用血,有时街头采血要限量、限型、限时。

  与此同时,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打破分工界限,每个职工都是宣传员和义务讲解员,站长柳堤更是身先士卒,两年间,54岁的柳堤献血3000ml,这其中还包括两次成分血。

  虽然是无偿献血,但人们同样也需要一种回报,这种回报很大程度上来自精神,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将这种回报作为激励机制做到了最大化。成立爱心献血屋,在媒体公布“献血光荣榜”,用专门设计的特快专递信封邮寄献血证,赠送献血者情侣手表、“合家欢保险”等等,让献血者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达到一个目的

  柳堤站长说,“理念、机制,都是一个过程中的手段而已,我们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充足的、保证质量的血液制品。”

  目前,哈尔滨医疗临床用血百分之百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在今年卫生部公布的一季度自愿无偿献血比例排序中,我省位居第六位。

  2004年1月,是哈尔滨采血的淡季,就是这种情况下,哈尔滨紧急支援北京32万毫升血液。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由政府官员带队专程到哈尔滨取经,他们深有感触,“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的血液是真正的自愿无偿献血,我们不敢想的事情,哈尔滨做到了。”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