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探索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
2005-08-10 10:44: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治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0日电 推动小城镇建设,必须从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

  选择不均衡发展模式,集中主要力量,突出建设重点。小城镇规模偏小必然会降低相关要素整体配置效率,使城镇化建设要么支付过高的分散化成本,导致低效益集聚;要么降低建设标准,遏制现代化进程。小城镇只有达到最佳的经济规模,才能实现建设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选择不均衡发展模式,由普遍开花向突出重点转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集中力量首先抓好各个县城的建设。对其它各镇,主要是在保持现有规模基础上提高建设标准,改善生活环境,完善基本功能。从实际看,重点抓县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各县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具备了高标准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提质加速,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域性中心。

  以抓发展为总牵动力,发挥比较优势,夯实建设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联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出路,也是城镇发展的原始基础。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化重中之重是产业链的延伸。为此必须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形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现实、最快捷、最具经济效益的途径。加快工业集约化进程,要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同时,加快工业企业向县城相对集中布局,由此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引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聚集,推动小城镇规模经济的迅速崛起。我们要建立起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城镇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县城对企业的利益吸引,使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向县城集中,形成范围适度的中心经济区域。立足城镇功能定位,把加快第三产业作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促进多产业协调发展。

  走全面经营城镇之路,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制约小城镇建设的能力有限,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做好经营这篇文章,实现城镇资产由公益财产向可经营性资产转变,城镇建设由公益事业向资本运营转变。深化主体改革。将城镇建设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开发公司承担建设、投融资职能,使政府由原来的直接投资者变为间接投资者,由直接经营职能转变为公共建设项目的计划职能和监督职能,以更多的市场机制替代行政手段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改革投入办法。实行行业管、社会办,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增强公益事业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是盘活信用资金,将国有企业产权债权作为股权经营;改革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土地市场,收回级差收益,用于置换建设资金。

  予以积极的政策支持,营造宽松环境,激活发展主体。鼓励企业进县城。今后新建企业一般应进入县城镇工业小区;鼓励原有的乡镇企业搬迁到城镇,企业迁移后涉及产值统计、税收隶属关系等可以不变;对新建企业,变所在经济为所建经济,谁干归谁,打破镇域界限,由哪个镇引进县城的,产值统计、税收隶属关系等归属那个镇,长期不变。促进土地增值,在县城,由政府对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依法收回,对转商后剩余的集体土地收回,对城市建设预留区内的集体土地有计划征用,将上述土地作为政府的土地储备,以市场调控的办法提高土地收益;对其它小城镇新产生的土地出让金由镇政府用于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租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开发,降低企业进入小城镇的用地成本。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不再以是否有城镇户口为就业的前提条件。

  坚持近期与长远目标相统一,实施科学规划,克服短期行为。坚持规划的前瞻性。规划的制定需以对城镇发展规模的科学预测为基础依据。依据重点发展县城的原则,各县城长远发展的最大规模需要比现有规模扩大3倍左右,其它各小城镇规模应当保持长期不变。必须克服盲目扩城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浪费。坚持规划的统一性。将道路、供水、供热、排污、通讯、电力、商服、绿化等一并考虑,配套规划;将住宅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分开布局;将县城、中心镇、一般镇梯次规划。坚持规划的阶段性。小城镇规划应确定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决不能超出需要和可能,脱离实际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