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0日电 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也是国民经济运行最基本的综合单元,是“国本经济”、“民生经济”和“生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从近两年黑龙江省县域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看,有以下特点: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显著。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消息称,2004年全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6元(全省7471元),比2002年4211元增长22.7%,年均增长10.8%。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30个县,4000-5000元的有24个县,4000元以下的有12个县,兰西、青冈、龙江只有2514元、2555元和2900元;只有绥芬河一市独秀超过1万元,达到10179元,而且连续三年始终保持全省第一位。2004年前五位的县都超过了7000元,依次是东宁7321元、虎林7267元、呼玛7263元、阿城7100元,都比2002年增长14%以上。而兰西、青冈、龙江则连续三年倒数一、二、三位,兰西虽然比2002年增长31.1%,相应的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仅达到2514元,仅相当于绥芬河的24.7%。
2004年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40元(全省为3010元),比2002年2029元增加611元,增长了30.1%,年均增长14.1%,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有3个县,分别是绥芬河、东宁、萝北。绥芬河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30元,比2002年增长20.6%,年平均增长9.8%;东宁为4316元,比2002年增长49.4%,年平均增长22.2%,从2002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2位;萝北为4041元,比2002年增长119.9%,年平均增长48.3%,由2002年的43位上升到2004年的3位。有34个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省的3010元平均水平,在2000-3000元之间的有9个县,低于2000元的县有22个县,桦川、汤原、抚远、甘南,同江5个县则低于1000元,桦川为最低828元,但也比2002年增长36.2%,年平均增长16.7%,桦川县仅为最高的绥芬河的17.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有所增长。由于党的富民政策的出台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引导,使得各个方面的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的腰包鼓了,手里的现金多了,2004年县域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为337.9万人(全省为357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55.2%,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5.8%。其中,比重高于50%的县有克山(64%),阿城(58%)、海林(55%)、依安(54%)、甘南(53%)、东宁(51%)和虎林(50%)等7个县市;而塔河仅为6%、呼玛最低为4%。2004年全省县域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已达1110亿元,比2002年增长20.7%,人均存款余额4580元,比2002年居民人均存款余额3815元增长了19.8%;人均存款余额超过10000元的有10个县,绥芬河连续三年最高,达到人均61069元,拜泉人均存款余额最低为1851元。通过转移劳动力使农民拓宽了致富的渠道,这是农民致富的又一途径,说明居民的富裕程度确实有了提高。
2、居民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2004年全省县域城镇化率达到32.4%(全省52.8%),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较高的漠河、塔河和友谊,均达到90%以上。全省县域自然保护区14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42.9万公顷,污水处理厂10座,垃圾处理站56个,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10.8亿元,县域内通自来水的村达到52%,通电话的村达到96.7%,通有线电视的村达到68.3%,。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3.1平方米,比2002年人均增加了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9.9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了1.5平方米。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有所提高。
3、居民社会福利有所提高。
老有所养、少有所依是公民的基本待遇,也是体现社会制度好坏和以人为本的标准,2004年全省县域内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721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7316床,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1.6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为110.5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1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是104.4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2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0.9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6万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81.6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205.3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103.6万人。
4、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增加。
信息社会的渐进,电话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不可缺少的必备品,2004年县域固定电话用户414.1万户,比2002年增长35.6%,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96.0万户,比2002年增长27%;移动电话达到317.7万户,比2002年增长92%;县域城乡平均每1.8户就有一部固定电话,每7.6人就有一部移动电话,而县域乡村每2.1户就拥有一部固定电话。2004年居民消费高档商品电脑、汽车量也大幅提高,县域范围内互联网上网户达到22.1万户,比2002年增长148.3%;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7.7万辆,比2002年增长6%,而个人汽车拥有量就10.1万辆,比2002年增长7%。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在积极捕捉致富的信息。
5、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4年城镇家庭的消费结构由2002年的食品支出比重为主导向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家庭设备、交通运输和居住方向转移,居住方面基本与2002年所占比重持平,杂项商品则增幅最大。而农民家庭居民的消费结构在居住和交通运输、衣着方面有所提高,住房是衡量农村居民贫富的关键,2004年比2002年所占的比重高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1.6上升为2004年的40.9,上升了1.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家庭 消费结构 2004年 2002年 2004年比2002年增减% 2004年% 2002年% 2004年比2002年增减百分点 生活消费支出(元) 1837.4 1661. 10.6 100 100 0 1、食品 750.6 676.1 11.0 40.9 41.6 1.5 2、衣着 123.9 119.1 4.0 6.7 7.2 -0.5 3、家庭设备 49.9 48.6 2.7 2.7 2.9 -0.2 4、医疗保健 131.1 135.2 -3.0 7.1 8.1 -1 5、交通和运输 175.9 157.9 11.4 9.6 9.5 0.1 6、文教娱乐 188.4 188.2 0.1 10.3 11.3 -1.3 7、居住 388.9 309.5 25.7 21.2 18.6 2.6 8、杂项商品 28.7 27.1 5.9 1.5 1.6 -0.1
6、教育卫生虽有发展,但不容乐观。
2004年,黑龙江省县域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为48.8亿元,比2002年增长20%,而中、小学校数、专任教师人数、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小学在校学生数均有所减少。
医疗、保健服务没能跟上生活水平的提高。2004年黑龙江省县域内拥有医院、卫生院、拥有的床位数、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也都有所减少,形势堪忧。
附表:县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04年 2002年 2004年比2002年增减% 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5166 4211 22.7 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2640 2029 30.1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 元 4580 3815 20.1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19.9 18.4 8.2 民用汽车拥有量 辆 177177 167352 5.9 个人汽车拥有量 辆 100765 94446 6.7 本地电话用户 万户 414.1 305.3 35.6 农村电话用户 万户 196 154.3 27.0 移动电话用户数 万户 317.7 165.5 92.0 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数 万户 22.1 8.9 148.3 每万人在校中学生 人 634.2 642.3 -1.3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人 45.7 35.2 10.5 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人 26.3 27.4 -4.0
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04年比2002年增减为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