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3日电 题:致富带头人——记清河林业局共产党员张金忠
记者杜丽华
张金忠是清河林业局东华林场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几年前,他带头创办起集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和经销服务于一体的金山食用菌联合体。目前,年创产值50余万元,利润15万元,成为党员致富标兵和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作党员就要带头创业
食用菌产业在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过去,对于习惯了以跑山为主的深山区职工,对此并不看好。2000年张金忠率先与林场4户职工组建起金山食用菌联合体,开始试验袋用料黑木耳生产。
起初没有厂房,他把自家空闲的住房腾出来改成了养菌车间。不懂技术,他就远赴吉林学习,并自费聘请一名技术员进行生产指导。半年下来他们生产的10万袋黑木耳喜获丰收,创利8万多元。
在他的带动下,东华林场涌现出一批发展食用菌的骨干。他们以党员示范区为基地,带动起全场90%以上的家庭发展食用菌产业。2003年全场生产食用菌达到164万袋,2004年翻一番,达到386万袋。东华林场成了名副其实的黑木耳之乡。这里的黑木耳不但远近闻名,还走出国门成为南韩的抢手货,真正叫响了东华品牌。
一人富不如大家共同富
张金忠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在省林科院和牡丹江林科所的技术支持下,培育出适合林区种植的菌种。他摸索出了一套提高黑木耳产量和品质的成功经验,将其编印成实用手册,送到全局山上林场的职工手中,林场职工无不拍手称快。
林场职工刘冬因驾车肇事一夜之间几乎倾家荡产,妻子离他而去,刘冬一试验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张金忠得知情况后来到刘冬家耐心劝慰,并鼓励他振作精神,栽种黑木耳改变现状。可面对没有资金、缺乏设备、又无技术的现实,刘冬是一筹莫展。这时张金忠拍着胸脯说:“只要你肯干就行,所有材料我都包了,挣钱算你的,要是损失了算我的。”一席话,感动得刘冬热泪盈眶。说干就干,第二天张金忠就为刘冬拉来了菌种、菌袋,还手把手地教他学习栽培木耳技术。每到制菌的关键时刻,他都要跑来指导,在他的帮扶下,刘冬很快熟悉了技术,当年创收6000多元,摆脱了生活的窘境。职工赵武生的家是林场特困户,全家体弱多病,家中境况十分窘迫。张金忠主动要求将其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从家中拿出2000元钱交给赵武生妻子,让他家也培育黑木耳,在张金忠的帮助和指导下,当年就获利5000多元。赵武生逢人便说:“有张金忠这样的党员帮扶我,以后不会再靠救济度日了。”
闯市场咱做食用菌经纪人
黑木耳在林场遍地开花的喜人形势面前,张金忠意识到只有扩大规模,统一品牌,才是食用菌的发展方向,张金忠又主动挑起了食用菌经纪人的重担。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山上林场普遍成立了食用菌协会。2001年春,他发现有一种叫杏鲍菇的菇类珍品在市场上非常走俏,就立即组织职工群众生产了31万袋,客商按每市斤3元的全部回收,为群众增收40多万元。
几年来,张金忠为全局职工群众引进优质黑木耳菌种30万瓶,代购各种食用菌材料20余万元,垫付扶持资金5万余元,指导群众优质优价经销黑木耳40万斤。目前清河局全局食用菌规模已突破2180万袋,与南韩客商签订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合同,食用菌产业日益成为林区职工群众致富的优势产业和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