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喷泉--节约型社会难以承受之痛 |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记者 邹大鹏 程子龙 不喷啤酒,看起来更加美丽 "败家"啤酒喷泉惊起一片喊打之声 据当地媒体报道,建造该啤酒喷泉共需要啤酒90吨,而生产这些啤酒则需消耗水1800吨、煤9000公斤、电1.44万度、大麦和大米1.8万公斤。有人更是细算了一笔账,生产啤酒的大麦和大米足够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吃上至少20年,而消耗的水至少是50户城市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在哈尔滨开发区媒体做技术工作的陈先生一直是该啤酒品牌的忠实拥趸,但啤酒喷泉事件发生后,他与朋友们达成了共识--聚会时谁也不再喝该啤酒。他说:"见过败家的,但没见过这样败家的!这种铺张浪费的行径太可耻了,也伤透了我们消费者的心,因为这浪费的不仅仅是啤酒和钱,更是浪费了巨大的社会公共资源和无数人的劳动。" 一位哈尔滨籍的网友坦言:在北京等外地聚会时,他只在出售该品牌啤酒的酒店聚餐,否则滴酒不沾,并一直以此为荣,现在与朋友聚会时感到很丢脸。个别情绪比较激烈的网友甚至留言:"脑子进啤酒了--哈尔滨建全国第一个啤酒喷泉!" "企业追求广告效应制造企业文化没错,但不能只盯住眼球经济和轰动效应!"黑龙江大学学生刘宇说,啤酒喷泉让人不禁联想起酒池肉林,与大款烧钱有何区别,我们还没有富裕到可以喷洒啤酒取乐的程度,还有多少农民工喝不到啤酒,这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现在全国正在协力打造节约型社会,企业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政府管理部门更应该把好关,而不是渲染这种奢华的浪费。啤酒是企业的,但啤酒更是社会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劳动,啤酒喷泉的闹剧上演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负责任,节约与可持续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由莉颖说,啤酒喷泉有作秀之嫌,虽然主办方可以通过这种奢侈浪费的广告取得轰动效应和知名度,但却将失去美誉度,是一次不成功的公关推销。资源紧张已经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关节点,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将使企业形象受损,并最终失去消费者的支持,得不偿失。 企业的生存、成长,需要的不仅是优质的产品,更需要内在的精神文化。作为一个大企业,内在的精神文化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我们现在的时代潮流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以企业的精神文化体现的也应是"和谐"。而和谐中体现出来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节约。只有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员工和消费者真正的信任和拥护。 在啤酒节上饮酒的人们 啤酒喷泉难闯"节约红灯"紧急刹车
8月5日,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组委会的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此次啤酒节的费用,由美国安海斯?¤布希城市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这位工作人员说,安海斯布希城市发展基金会为了支持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从今年开始将连续8年为哈尔滨市提供每年8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这些资金除了啤酒节以外,还用于建扶贫学校、搞国际招商会等提高哈尔滨的国际知名度等方面。这次啤酒节,完全是企业化运化,政府一分钱也不用掏。至于啤酒喷泉到底是谁策划的,这位工作人员说,现在有专门的策划公司可作策划,另外,从组委会的角度,不便于跟记者说,最好记者去采访企业。 8月6日晚在啤酒节开幕式之后,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啤酒集团营运总裁符辉。符辉说,当时策划方案的由头和思想是:哈尔滨是一个有名的啤酒城市,有很多的啤酒文化在里面,哈尔滨和啤酒是水乳相融的关系。哈尔滨很多文化是一种啤酒文化。哈尔滨啤酒最早从俄罗斯流传过来,是中国啤酒工业的一个代表,它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符辉说,至于啤酒喷泉,他们的确做过一次试验。那天是在400吨容量的一个池子里面,加了1吨多啤酒,当时主要是想把啤酒的味道弄出来。他说,当时做试验时用的啤酒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废料,本来是要把它倒掉的。那个试验也根本不像人们所说的浪费了多少吨粮食,多少吨煤,只是后来传出来后被人们曲解了。 符辉说,哈啤集团是一点一滴进行资本积累的,所以不可能做出那么浪费的事。 巴西人在啤酒节开幕式上的表演 "节约型社会"的神经为何被屡屡触痛? 节水、节电、节油……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正在全社会协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泼酒节、啤酒喷泉的闹剧不断上演,"节约神经"缘何被屡屡触痛? 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武恒聚说,泼酒节和啤酒喷泉不是偶然事例,只是奢靡铺张的一个典型表象而已。近年来,浪费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月饼过度包装方面,已经不得不出台专门规范进行管理,这与社会的消费环境有很大关系。一些企业和个人在节约资源方面意识存在误区,认为既然出钱就可以随意支配,别人无权过问,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消费心理背景下,啤酒节才变成"泼酒节",啤酒喷泉也开始有了表演舞台。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许多人对社会资源是有限的道理表现出了极大的漠视。 "浪费今天必将失去明天,遗憾的是在许多人眼里没有明天!"由莉颖说,构建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节约型社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德国,节约资源已经成为品位和素质的象征,一些大企业在节约、环保等方面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如生产衬衫的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为节约能源,包装十分简单,也非常环保,而我国许多企业则爱"面子",过度包装浪费十分严重,而国内许多消费者又认同并支持这种浪费。 武恒聚认为,防止泼酒节、啤酒喷泉及过度包装等浪费闹剧的重演,仅靠立法是不够的,也不可能一事一立法,关键是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时候,要打造健康的消费文化和氛围,树立适度消费为荣、铺张浪费为耻的消费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