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5日电 走进单守仁的内心世界,一种久违了的感动涌上心头。
1989年11月,在热力公司工作已经8年,有“拼命三郎”绰号的单守仁来到了二处安装队。从那时起,他开始学习电焊。直至现在,焊花几乎伴随着他的每一天。
单守仁将当年学木匠练就的审美眼光用在了焊工作业上,不仅要焊得安全,还要焊得漂亮,也就是在那年,单守仁获得了平生第一个殊荣———公司劳模。
有一次,矿总院附近的一处管网需要维修。在不到1米高、1米宽的地沟里,有五趟管线,由于下水道漏了,里边堆满粪便、废旧针头,加上蒸气管道,满是高温、刺鼻的臭味,在场的工人都不愿意下去,怎么办?不修,供不了热!单守仁跳到里面屏住呼吸焊上一分钟,抬头喘息休息要用五六分钟,汗水不停地流下来,脏物溅到了脸上,平时几分钟的焊口活,需四十分钟才能干下来。
一连四五天,一直在地沟里爬行,还要不断地焊接,对单守仁的刺激是极大的。从那时起,他对电焊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安装队工作有了重新认识。
1994年冬天,总院附近一居民楼地下窜水,挖开后发现总管路已腐烂,紧急抢修从下午3时开始。由于有一段需通过大道,必须连夜施工,赶在第二天天亮前完工。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已是半夜。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地沟内都是水,工人必须躺在水里仰焊。当时,在场的焊工很多,但在如此条件下带水作业,谁能承担,领导把目光投向单守仁。他马上说:“没关系,让我一个人来吧!”他整个人泡在水里,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
1998年,单守仁被任命为安装抢修队队长。他带领安装队的战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五年共改造、更新管网18余万延长米,新建热力分配点25座,年平均完成产值800余万元。管网焊接的质量、作业率都是热力公司成立以来最好的,每项工程都达到送水一次成功,从无差错,这在全国供热系统也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说,单守仁活得太累,没劲!而在单守仁的心中,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保持共产党员本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执着付出是他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