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我市农业品牌建设基础年。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确实需要在品牌建设上用心用力,用一些实劲儿。近几年来,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着品牌建设,也动了一些脑筋,花费了一些汗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涌现出了一些较好的典型。按照市场准入的基本原则,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着的差距也一一暴露出来。一些地方对品牌建设认识不足,还是习惯于抱着小生产、小作坊的传统思维方式去面对大市场、大农业、大经济的挑战和要求,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缺乏合力,没有竞争力,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在品质上不优,标准化欠缺,无名无姓,名曰绿色食品,却无QS市场安全准入的标志,等等。导致市场销售不畅,价格不高,原料种植者吃了亏,企业加工者也没有占到便宜。现今,种植业的收入仍然占居农户收入的主导地位。五谷杂粮的品牌建设事关种植业收益的提升与否。本报以“五谷杂粮”作为一个突破点,将陆续推出相关的报道。虽叫“明星” ,可能仅仅是我们当地的“明星” 。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这“星”越来越多,让我们当地的“明星”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东北网8月16日电 8月4日,雨后初霁。出城区20多公里,便进入了绿缠翠绕的郊区(永红)长发镇太平川村。弯弯的山路,路两旁皆是玉米的世界。一人多高的玉米,茎粗叶壮,棵棵都吐出了红缨。清风徐徐,清香阵阵,青纱帐里不时有蜜蜂飞出来。
“太平川村的大玉米棒子今年又‘掏’上了。”引路的副镇长于中江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这个屯的玉米,都不够村里的加工企业‘吃’的,左村右屯种的好玉米全让这个村消化了,城里的各个米面经销点凡是和玉米挂边儿的,几乎全让太平川的玉米给包了,城里商业城批发市场、佳东市场的玉米产品,90 % 以上是太平川的,外边不少城市也有他们的玉米系列产品,光一个玉米面就让他们分了好多种。”常往村里跑的镇土管所所长修文波,看来常往太平川跑。5年前,记者就曾采访过这个村从事玉米深加工业的农民张树波和王恒。两家企业照样加工生产着玉米系列产品,只是当家人全都进城考察营销网点去了。张树波家的玉米加工厂还是老位置,五六百平方米的厂房里,一股沁人肺腑的玉米香气弥漫着。颗粒玉米面,细颗粒玉米面,十来个品种;大袋、小袋,透明的、不透明的,都比过去上了档次。王恒家的玉米加工厂位于村北,不足40 0 平方米的面积,生产设备还是5年前的,加工的产品和张树波的差不多,当家人不在家,生产照样进行,外来的客商按照约定正在往车上装玉米面。一把一结账,当面点清,买卖双方都是一脸喜气。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延峰介绍说,这两户企业把玉米加工做大了,也做强了。每天少则两三吨、多则五六吨的玉米系列产品,一年光当地玉米就消化1 50多万公斤,就是设备不那么太精,但却非常适用,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很精细,品质、颜色、口感等都很好,让人一吃就能吃出早先的味道来。原料以村里基地户种植的2 48和四早1 1 为主,全是优良品种,全村1万多亩耕地,外包了5 00 0 多亩地,光种玉米就700 0 多亩。为了将玉米经济的品牌做大,去年,镇党委书记刘志刚就嘱咐村里,一定要引导农户种早熟玉米,比普通的早成熟一个月,就可以使新玉米产品早上市一个月,种玉米的农户有账算,加工玉米的农户更有账算。现在就是要利用秸秆搞好青贮饲料,以此拉动畜牧业的大发展,实际上也是玉米产业效益链的延伸。
太平川村会计徐平波透露,王延峰从镇里派到村里“两副重担一人挑” ,他在镇里当干部时,领着加工户出去考察玉米深加工的先进设备,帮助加工户理清思路,跳出小打小闹的小圈子,统一了“太平川”的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拓宽玉米产品的营销市场,把“太平川玉米”系列产品打到外埠市场;申办绿色标识,最近又开始张罗申办QS标志,为太平川的玉米产品冲进国内外的市场拿到准入证。
听到记者采访的消息后,村民唐凡、袁贵学等一些村民从家里赶到村办公室,他们说,如今村里玉米成了“气候” ,他们的承包田怎么调整,种啥不种啥,心里早早就有了数,卖不愁了,每公斤玉米外卖的身价都比其他村高出一大截,家中的小四轮一有工夫也常到外边去收一些好玉米往加工企业送。村民张树山说,因为村里的玉米经济发展得好,一些边角剩料多了,加上秸秆多了,他家的肉牛发展到30多头,村里光菜牛一下子就发展到了60 0 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