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农业专家哈尔滨纵论中国寒地黑土经济
2005-08-20 09:54:3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崔峰 宋心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哈尔滨8月19日电在19日举行的“中国寒地黑土经济论坛”上,来自国内的农业专家指出,作为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代表,寒地黑土经济正成为世界关注的“朝阳产业”,只有不断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打造特色品牌,才能使中国的寒地黑土经济更具活力。

  “寒地黑土”是指中国东北具有气候和土壤特征。寒地,是指气候,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平原和中国东北具有寒地黑土。

  绿色食品产业研究人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马加林说,“寒地黑土”上生长的农产品具有微量元素丰富、品质优良、安全营养等特征,在这种环境下生产的大米在上海市场上每公斤可卖14元,黄菇娘在香港市场上每公斤20元,AA级大豆在日本每公斤可卖人民币200元。可以说,虽然人们对健康生活和绿色食品的追求,“寒地黑土”生产的农产品正显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中国的寒地黑土经济存在产品虽优,名气不大、品牌不响,很多国外商家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原产品后,简单包装就能卖大价钱,“寒地黑土”物产没有达到物有所值,应该走出一条借助资源整合产品、叫响品牌、开拓市场、高效回报的发展路子。

  据“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围绕“寒地黑土”物产形成的产业门类达11个,知名产品达200多个,初具规模,像作为黑龙江省黑土地核心区的绥化市,目前经过国家认证的“寒地黑土”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4个,形成了黑土开发利用保护一体化、认知打造品牌一体化、市场运作一体化的格局。

  随着对“寒地黑土”经济的发掘,黑土资源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会专家测算,开垦20年的黑土地厚度减少为60-70厘米,有机质下降1/3;开垦70-80年的黑土地厚度减少为20-30厘米,有机质下降2/3左右。而且,黑土区每年流失的黑土已经达到1-2亿立方米,仅黑龙江省每年因水土流失就减少粮食20-40亿公斤。

  为使“寒地黑土”经济科学增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黄鸿翔等专家建议,首先要加强对黑土的保护,杜绝短视行为,建立寒地黑土资源保护、防止退化的综合培肥体系,建立黑土质量变化预警机制;其次,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体系,扩大绿色食品为主导产品的基地规模,扩大产品知名度;第三,推进“寒地黑土”农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