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1日电 为了提高农业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助推的后劲,几年来,绥棱县在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中,坚持突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进程。目前,绥棱县已成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78个,入会会员7143人,带动农户29798户。
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民致富的一座“金桥”
绥棱县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中,紧紧抓住科技服务这一根本,依托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的有利契机,在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掀起了以特色农技协会为“单元”的科技兴农新高潮。为了保障科普活动的开展,绥棱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都在2.4万元以上,保证了各级科协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健全科普网络,县内的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成立了科协组织,形成了以11个乡镇党校、农函大分校、农广校分校、11个科技活动中心、11个生产资料培训学校为主体的农民科技培训教育体系。为了拓宽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农技协会的技术人员还在每年的“科普之冬”、“科普月”和“科普日”活动中,下乡入村进户送科技,每年受教育的农民达到近6万人次。活动参与面达到农村人口的80%以上,科技培训面达到青壮年农民的90%以上,基本实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每十户一个科技带头人、每百户一个科技示范户。2004年,全省科普大集在这个县举行。在县休闲广场近万人参加了科普活动,一些农民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坚定了致富信心。同时,来自兰西县的西瓜大王李志国和肇东市的瓜菜大王许彦彬还与绥棱县内的种植大王进行了对接,相互交流了经验。后头乡二井村特色经济协会会长王树成,是全县家喻户晓的“土专家”,他致富不忘乡亲,利用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无偿为会员和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在他的引带和扶持下,全屯65户已有61户从事棚室蔬菜生产,仅此一项人均增收410元。由哈市市民张孝峰创办的人工栽培天麻技术协会,则成为了天麻种植户的“娘家”。这个协会现有技术人员7名,个个“身怀绝技”,通过他们的技术指导,现在协会会员已发展到500余人,年创收近200万元。
以强化流通为基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铺就了农民致富的一条“富路”
要想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是关键。绥棱县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流通促进作用,为农民致富“牵针引线”。几年来,这个县通过农合组织网络,增大了市场信息容量,使农产品销售形成了规模,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04年,绥棱县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农副产品总额达1.6亿元,其中订单签约金额6500万元,为农民增加收入5495万元。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他们通过产业、技术、产品等形式,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同时也使区域主导产业迅速形成。后头乡二井村二组有73户农民,最初只有12户种植小棚蔬菜,平均每户收入800元。成立蔬菜协会后,变简易小棚为大棚日光节能温室,产品由单一的韭菜、大葱生产向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化。目前,全组蔬菜生产户达100%,平均每户增加收入4000元。汤永久是靠山乡菇娘协会的会长,为了把会员们的菇娘买个好价儿,他首先是为会员的产品注册了“靠山牌”商标,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此外,他每年都在采收前,自费到长春、沈阳等地联系客商,使小小菇娘畅销八方,年为农户增收300万元。绥棱县还有不少中介人和中介组织,每年也在农产品流通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基地建设为底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绘就了农民致富的一张“蓝图”
没有规模产生不了大效益,没有基地发展不了大产业。绥棱县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初,就把基地建设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不断强化生产基地、物流基地和销售基地的建设,使农民得到实惠。在抓好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他们重点加强了特色经济作物的基地建设。几年来,绥棱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打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现在已成立黑木耳、平贝、长白参等特色生产基地10余个。2002年,该县的食用菌研究会成立了,主打品种是袋栽黑木耳,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壮大,如今绥棱县的黑木耳年产220万袋,成为外购商首选的生产基地,农民年增收230万元。克音九井股份合作公司,年生产“克音河”牌精制粉皮300吨,成为了一些省内淀粉制品经销商定点供应基地。四海店镇谷雨农产品经销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全县最大的特色农产品物流公司,集中收购周边各乡镇的农户的农产品,特别是在山野菜的收购销售中,年加工山野菜5吨,同时代销鹿产品和中草药,年可为农户创收近500万元。在销售基地的建设中,这个县的各类协会每年都组织人员到发达地区进行考察,重点了解当地的农产品销售情况,并抓住机会推介本地农产品。如今,在外埠已建立大米、大蒜、生猪等销售基地,使本县的农产品打开了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