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8月23日电 如果高考升学率是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志,那么学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资源,特别是那些擅于在考试中考出高分的尖子生自然就成为各校争夺的考试人才。
为了打造名校效应,实力雄厚的高中跨地区抢夺优秀生源。他们不惜人力,四处打探尖子生的信息;他们不惜财力,对高分考生许以重金。他们不择手段,为异地考生造假档案。
与此同时,各地学校为了保护好生源,也都绞尽脑汁,但依然是防不胜防。
近日,生活报记者对省内穆棱和林口两个生源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了调查。
小学、中学、高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升学链条,最终的目标无一不是指向了高考。在应试体制统治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只停留在口号上的现阶段,所有的努力也都是为了最终迈入高校校门的那至关重要的一次“大考”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就是巨大的经济动力,各校为争夺资源创造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就变得不再那么让人难以理解。
为保生源迟发中考成绩
7月初,我省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公布2005年中考成绩。然而,直到7月末,林口县和穆棱市的中考成绩仍迟迟没有公布。
学生家长纷纷找到教育部门,要求尽快发布分数,然而教育部门却不为所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穆棱教育局于8月1日、林口教育局于8月10日公布了学生的中考分数。
与同一地区的牡丹江市比较,穆棱公布中考分数晚了23天。林口县公布分数后的五六天,升入高中的学生已开始入校报到。
那么,中考结束,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及时公布成绩?林口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称,此举是为了缓解生源流失的压力。穆棱某高中的一教师则一语中的:“公布中考成绩就等于向其他学校公布信息,尖子生还不都被挖走了?!”
据介绍,当地晚发中考成绩今年不是第一次,为了防止优秀生源的流失,当地有关学校和部门想了许多办法,但依然防不胜防。
一下挖走五六十名学生
11日,在穆棱一中,该校党委副书记崔静秋向记者介绍说,穆棱经济上不发达,教学质量在同类地区中还可以,于是就成了一些地区打造名校的牺牲品。2000年,穆棱出现了第一个被挖走的中考学生。随后几年,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去年,穆棱一中录取的前十名学生被挖走了八个,只剩下了第四名、第六名的学生在该县就读。今年,他们已经知道前十名中有三个学生将到外地就读。
“今年鸡西高考的理科状元就是我们穆棱下城子乡仁里村的学生,去年某地区的理科高考状元也是从我们这儿挖走的。”崔静秋说。据崔书记介绍,一些名校往往许以免学费和发助学金等等条件诱惑学生和家长,对于有可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尖子生,甚至直接拍出5万元钱。“他们先打听到学生的电话号码,然后通过电话与家长联系,讲好条件后就拍板走人。” 2003年是名校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当年大庆、鸡西甚到海林的一些学校都来到了穆棱,穆棱一中被某校一次性挖走了五六十名学生,将近两个班级的人数。崔静秋说,现在,为了和外地名校竞争优秀生源,穆棱一中也在酝酿出台一些奖励措施。
“生探”透露挖生秘诀
“他们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能耐,想要谁的电话都能要到。”崔静秋说。每到中考成绩发布之后,在校门口就会出现一些神秘的人物,他们一般开着外地牌照的汽车,主动与学生们搭讪。“‘生探’是我们给这些人起的名字,挖明星的是‘星探’,挖学生的自然就是‘生探’。”崔静秋说,2003年,穆棱一中校门口,几个开着大庆牌照汽车的人堵着学生要电话号码,见崔老师走过来,几个人钻进汽车仓皇离去。据介绍,为了掌握各地区的生源准确情况,有些名校在当地物色了专门的人选。但是雇佣的‘生探’不好控制,一些学校就在中考之后撒出人马,深入边远地区,在当地人的配合下网罗高分考生。在林口,记者遇到了一个“生探”。
林口四中,当地的名牌高中,也是“生探”活动频繁的地区。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在四中门前转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过了一天的“忙碌”之后,记者与他搭上了话。“哪儿的?”“哈尔滨的。”“哈尔滨的也到这儿来找学生?”该人表现得很惊讶。谈起挖学生,他的话多起来,“你的办法太初级了,像你样问电话号码累死也弄不到几个。”据说,挖学生的手法很多,但他不想向记者透露。说到要配合物质刺激,他倒来了精神。据介绍,大庆的学校最有实力,鸡西某校也很活跃,其他一些学校也在做类似的工作,但都不上数。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区别是,除了良好的教学质量,提供助学金、奖学金、免费食宿之外,甚至能为学生上大学提供费用。总之,“只要你能来,什么条件都可以商量”。随着市场的发展,几家有实力的名校还划分了“势力范围”,从2004年起,大庆的学校不再到牡丹江地区来,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大庆周边的几个县市——肇东、肇州、肇源等,“年年肇东能考上重点本科大学的学生都被挖走了。”而鸡西某校距离牡丹江较近,仍在附近活动。在记者的一再恳求之下,他勉强同意透露一点挖生手段,“每年省里都进行理科奥林匹克竞赛,并在网上公布获奖名单,这些学生个保个是尖子生,你按着名单去找,保证一挖一个准。”
教育厅明令禁止“抢生源”
“考上清华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花钱买来的(优秀学生)。”对于今年省内某校学生考上三十多个北大、清华的消息,一些知道内情的老师另有一番看法。一位老师坦率地对记者说:“不用查学籍我就能挑出哪些学生是我们的。”
据了解,省教育厅曾多次发文规范高中招生行为,禁止跨学区招生。在2003年发布的《关于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的通知》中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异地招生方面要讲大局、讲秩序、讲规范、讲道德,充分认识到抢好生源是一种急功近利和以牺牲其他地方的教育事业换取自己利益的不正当行为。文件规定,中考招生宣传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任何学校不得到学生家里进行动员,更不允许以金钱和优厚的物质条件作为交换。不得以照顾贫困生的名义到各地挖好生源,对于品学兼优、家境贫困、无力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各地要通过助学金、学校减免相关费用、鼓励社会捐助等方式帮助完成高中学业。文件中还规定,对不执行文件,有禁不止的部门和个人,省里将严肃查处,学校将取消各级示范性高中评选资格。
自费生为“成本投入”埋单
“应试教育就像是一头经济怪兽,它催生了教育领域极不正常的竞争现象,其中就包括所谓的生源竞争。”一位教师对记者说,“原来大家以为竞争生源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实际上,升学率提高了,学校能够因此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据介绍,在一些所谓名校的产业链条里,竞争生源好比是成本投入,而招收的自费生就代表经济效益;打造名校意味着增加成本投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待学校的升学率提高了,就可能进行更多的销售——在招收自费生的时候获得回报,完成了所谓名校的经济循环。
一位姓张的老师说,在这场竞争中,实力弱的学校处于不利的位置,尤其是一些边远的学校只能疲于挣扎。
在林口和穆棱,记者还采访了一些学生家长,他们却认为生源竞争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家长徐立平说,只有竞争才能提升质量,好的学生自然要向教学质量好的学校集中,教学质量差的学校无法生存被自然淘汰。来自农村的家长田福军说:“我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外地名校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食宿,解决了孩子求学的费用问题,学习成绩好的农村学生不但有了出路,还能给家里赚点儿钱,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穆棱一中的一位教师认为,要说危害,肯定是有,恶性的生源竞争打乱了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同时也在怂恿一些名校公开造假。据介绍,跨学区招生学生的档案由原录取学校掌握,一般带不走,为了能让尖子生在当地报考,许多名校在高考前都要为跨学区招来的尖子生制造大批的假档案。
穆棱一中副书记崔静秋说,优秀生源的流失带走的不仅仅是升学率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是边远地区教育的发展机会。在提倡社会办学的今天,升学率是吸引社会投资的重要因素,生源的流失对于先天投入不足的基层教育无异于釜底抽薪,直接导致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萎缩和倒退。
17日,记者就生源竞争的问题采访了省教育厅的一位负责人,他认为,某些学校为了提高升率进行的生源竞争是一种违规行为,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