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俄专家指点哈尔滨城建不和谐音:缺乏绿色
2005-08-23 13:40: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董云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8月23日电 20日晚,受邀参加“中俄哈尔滨城市设计及建筑风格学术论坛”的三位俄罗斯专家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严谨的专家们不时辅以纸上绘画的方式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对哈尔滨的整体风貌不吝赞美之词,同时也就游览中所见的“不适宜”之处坦言直陈。

  别把索菲亚教堂弄“丢”了

  莫斯科第四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院长、俄罗斯联邦功勋建筑师德米特里·波德亚波里斯基说,哈尔滨是一座有历史韵味的城市,一些融汇东西方历史风味的街区非常有特色。但是他也注意到,很多街区没有注意比例关系的协调。

  他说,这种比例关系上的不协调,让我们几乎把索菲亚教堂弄“丢”了。因为索菲亚教堂是一座很古典的建筑,可是她却被放在一个很现代化的中心区,看起来十分不协调;而且周围许多建筑都比她高大,她的风采大大被淹没了。这次论坛上,他听说一些中国专家建议把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场搬走,取而代之在那里建一个更大的广场,同索菲亚广场连在一起。他认为这样做会让索菲亚教堂显得更加渺小,在比例关系上更为失调。他建议,广场可以建,但应该建几个小广场,用绿地把这几个广场连接起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索菲亚教堂周边地区,尽量不要建比她高的建筑以凸显索菲亚教堂的魅力。

  包括中央大街,在游览中他看到,一些高层建筑物中间有一座低矮的房子,还有一些高楼鹤立鸡群般地伫立在一片低矮的房子中间,很不和谐。更让他感到不满意的是,在一侧相邻的两条街上正在做一项玻璃连顶工程。他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合适。因为中央大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两侧的街路都是规整通透的,从这一侧可以直望到另一侧。如果架起这个玻璃顶,无疑会挡住一定的视线,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整体的风格,形成一道不协调的景象。

  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

  在对哈尔滨的主要景观做了浏览之后,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学副博士维拉·鲁奇科娃说,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漂亮也是最有特色的一条街。但是她也发现,这条街上观光游玩的人非常多,令整条街道显得非常拥挤。她建议应该把中央大街周边的辅街扩建,留给行人更多游玩娱乐的空间。另外,像果戈里大街、道外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都应该得以扩建和发扬,让哈尔滨这些具有特色的街区和建筑更好的保留下来。

  在所住的高高的宾馆房间窗前,维拉还注意到,哈尔滨的一些高层建筑上有着漂亮的尖顶,墙体上有典雅的装饰,这是她在中国其他城市包括国外都很少见到,她觉得这是对古典建筑风格的一种回归,是哈尔滨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的体现,应该作为哈尔滨的特色保持下去。

  此外,维拉这样比喻道,哈尔滨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建筑不断出现,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的发展在体现“多样、兼容、开放、纳新”的文化特征的同时,应考虑加强建筑风格的统一与协调。

  把哈尔滨建设成“森林之城”

  莫斯科第四设计研究院第八分院院长、建筑学副博士亚历山大·霍米亚科夫对哈尔滨较为深刻的印象是,缺乏绿色。他认为哈尔滨的绿化较差,在整个城市中,他很少看到绿色,这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

  他说,在俄罗斯和国外许多地方,都是城市散落在绿色之中,而在哈尔滨,却是绿色散落在城市之中,而且是星星点点的。他觉得当务之急,是发展哈尔滨的绿化带,而且根据哈尔滨的气候特点,种树远比种草坪更合适,因为树在一年四季都是有生命的,夏天可以让人乘凉,冬天的树挂也非常美。他建议,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一个“森林之城”。

  说到对老建筑的保护,他的看法是,重“改”不重“拆”。应以“改建”为主,不应以“拆”为主。他说,哈尔滨的建筑保护工作做得还是很出色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很多漂亮的教堂、老旅馆、老商行,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更是一个使人浮想联翩的地方,其独特的街道机理、丰富的历史印痕蕴涵了太多的感人之处,街区空间充满生机。这就足以说明再利用后的历史建筑可以将新兴产业、商业和居住包容于同一城区,这种交互式的都市生活形态,无疑在功能和理念上非常符合当代人。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