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市800“小作坊”何去何从?
2005-08-24 07:27:1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鸣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4日电 自2002年7月起至今年7月,哈尔滨市陆续对米、面、油、饮料、白酒等28类食品实行了许可证管理制度。目前,全市有698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许可证,与此同时,800余家因规模、卫生条件等限制而无法获得许可证的小作坊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虽然哈尔滨市相关部门目前已初步制定了一些措施来规范小作坊,但这些措施却带来了新问题。

  800余小作坊场外徘徊

  据业内人士介绍,“许可证管理制度”又称“市场准入制”。即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经国家、省、市三级质监部门检查验收,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环境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具备此证的企业才允许生产。

  据统计,哈尔滨市市场准入食品共28类2700多种,占哈尔滨市55大类食品的半壁江山,涉及到的哈尔滨市食品生产企业有2193家。在这些企业中,目前有698家获得了许可证,有一些正在办理中。还有一些小企业因规模、卫生条件等无法获得许可证,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小作坊,目前正等待生存或是死亡的宣判。据初步统计,哈尔滨市各区、县(市)这类小作坊现有800余家。

  小作坊还有生存必要

  小作坊在市民印象中一直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也是有关执法部门查处取缔的重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小作坊生产条件都脏乱差、都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因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和经济条件制约,食品需求许多都依赖小作坊。

  小作坊何去何从?目前,对食品生产和食品流通领域分别进行监管的市质监局和市工商局达成一致意见:将800多家小作坊全部取缔不可取。业内人士认为,取缔不如引导和整合。但如何引导和整合却是一个难题。

  据市质监局食品办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尚没有出台小作坊监管的管理方案。哈尔滨市质监部门结合具体情况对小作坊初步采取的规范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限区域销售,二是鼓励联营,限区域销售就是对处于农村偏远地区、交通闭塞、原料就地取材的小作坊,可以允许其在一定区域内销售。鼓励联营是引导小作坊联合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实体。据业内人士分析,让小作坊联合起来,目前来说有三大好处:一是能促进资源合理使用,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发挥品牌效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也能远离“问题食品”;三是有利于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共同建立检验检测平台。

  此外,据介绍,对于那些连续检查连续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小作坊,哈尔滨市将毫不留情地取缔。

  新措施带来新问题

  小作坊是哈尔滨市生产力较低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虽然哈尔滨市质监部门出台了“联营”和“限区域销售”等规范措施,但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却不容忽视。

  业内人士争议较多的就是限区域销售。市消协一项调查显示,哈尔滨市94.13%的城乡接合部居民在购买儿童食品、酱油、醋、饮料等小食品时受到过假冒伪劣的侵扰。在今年上半年的“红盾护农”行动中,市工商局、省化工质检站、省农机质检站、市质检所、吉林省产品监督检验院对哈尔滨市农村的农资市场进行定向监测结果表明:农药的合格率仅为33%,农机的合格率及为8%,农机配件的合格率为零。在如此脆弱的质量“生命线”上,如果再添上“限区域销售”的小作坊生产的质量合格率没有保障的食品,那么就会助推“劣货下乡”泛滥成灾。

  在目前,限区域销售问题重重,而“联营”又是一个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双向选择和磨合才能完成的长久之计。为此,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哈尔滨市应出台具体措施,由政府引导,缩短有能力与大企业联营的小作坊联营的时间。“五常大米”由政府引导、协会支撑的联营方式就可资借鉴;另一方面,哈尔滨市应在国家限定的整改期限内,尽可能帮助、指导那些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的小作坊提档升级,而不是听之任之将没有许可证的产品投放到偏远地区。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