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哈尔滨企业入围“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启示
2005-08-24 10:40:54 来源:  作者:薛秀颖 王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点击放大】
   近日,国内最大单机容量的三峡右岸700兆瓦水轮发电机座环生产完毕并交付三峡。该机组由“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哈电站设备集团所属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王东摄

  

  东北网8月24日电 8月2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第四次排出了“中国企业500强”。

  与前3次不同的是,今年与“中国企业500强”同时排出的,还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这两个最能反映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更具洞察价值的排名。此次,在哈企业有7家上了中国企业500强综合榜,4家进入制造业500强,3家跻身服务业500强。

  尽管500强只是一种排名、排序,尽管我们还不能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去审视许多企业,但500强至少能够比较权威地反映出中国主流企业、核心企业的状态,而这些又正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从而给了我们一个正视自己的参照系。当我们为上榜企业喝彩的时候,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下来看看前后左右,不仅要与昨天的自己比,更要放眼全国、全球,着眼未来,看看我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看自己,振兴政策效果显现

  从行业分布看,荣登中国企业500强的7家在哈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两户,粮食精深加工业两户,交通、煤炭、制药企业各占一席。面对这一结果,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中流露出欣喜。他说,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有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振兴装备制造业,二是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现在看,7家入围企业中有4家属于国家政策支持范围,说明国家的“双重”政策优势在本地区都已取得了实际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多的哈尔滨铁路局和刚刚重组而成的龙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外,其他5家入围的在哈企业均出自本地区重点支持行业,而且其中的北大荒农垦集团、哈航集团、哈电站集团在“企业500强”中或高居同行业之首,或稳坐同行业三甲之席,充分说明在哈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在国内的地位已呈上升之势。

  天时加地利,给本地优势企业以更多做大、做强的空间———

  去年在“企业500强”中榜上无名的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以高于入选门槛近7亿元的营业额,跨上了第453席。昨天,企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十足: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九三油脂还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去年位次为第302位的哈电站集团,今年以112亿元的营业额飙升至第215位,位次前移了87位。记者昨天下午在该公司采访时得知,今年该集团的营业额可望达到150亿元,预计在明年的500强排名中还能给哈尔滨人带来一份欣喜。

  看全局,近处有喜远处是忧

  细看榜单,王晓夫研究员发现了一个用他的话说是“值得说一说”的亮点———在“企业500强”中,在哈企业入围数量明显高于同处于东北地区、同属于老工业基地的长春和沈阳,与大连不相上下。

  然而,在与远处相对发达城市的比较中,哈尔滨又顿感失落。目前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围企业的统计上,均是以企业总部所在地为标准。那么,抛开中央直属企业较多的北京、上海等地看其他城市:天津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的企业分别为24家、26家和35家;深圳分别为20家、26家和33家;宁波分别为10家、12家和9家。

  还有一些现象不容忽视。

  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的哈尔滨,至今还没有入围全国百强的企业。在“企业500强”中,本地最靠前的企业哈尔滨铁路局,以2004年210亿元营业收入排在126位,不仅与同是省会城市的广州、武汉、济南差距很大,就是与东北的另外两个省会城市比也自愧弗如:长春一汽,排名第13,营业收入1252亿元;沈阳铁路局,排名第71,营业收入324亿元。

  装备制造业是哈尔滨的优势产业。可在“制造业500强”排名中,本地企业却不见上乘表现。数量上,只有4户,明显少于天津、深圳、宁波等城市;质量上,排在最前面的哈航集团,居第81位,其2004年的139亿元营业额,尚不及排名第一的上海宝钢1600多亿元营业收入的1/10。

  哈尔滨是全国农产品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但在“企业500强”中,除北大荒集团、九三油脂等两户省属企业外,本地尚无一户市属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榜上有名。

  专家认为,上述现象已反映出本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平衡,特别是装备制造行业中,除少数领头羊外,其他企业规模均不够大,大小企业间落差悬殊,缺少中坚力量,原来的许多传统优势企业潜力都没发挥出来。而在粮食精深加工方面,哈尔滨市虽有很强的资源优势,但产业优势不强,亟待挖掘。

  看未来,企业需攀三座大山

  大型企业,是城市的经济脊梁。本年度,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西藏和青海以外,其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与沿海地区城市相比,在哈企业入围数量偏少且排名不突出的现实,凸显了提升本地企业整体实力、打造工业经济“航空母舰”的紧迫性。

  曾有专家作过统计,1987年的国内100家最大公司,到2002年还剩下不到20家。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日本曾经连续100年做最大100家公司的排名,经过100年之后,发现当时的百强公司只有1家还在榜上,99家不见了踪影。翻开近3年的“企业500强”榜单,记者发现,2004年有112家新进入企业,意味着有112家2003年入围企业被挤出榜外,今年又有101家新面孔进入名单,显然又有101家换位了。

  鉴于此,经济学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一再提醒:一个企业要真正成长起来,需要攀登三座大山,也就是要做强、做大、做久。专家认为,做强、做大是我们多年一直强调的东西,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仅仅做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做强,如果没有优质的经营和业绩,企业再大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做久就是要长久持续发展,这其实有很大难度。还有专家指出,每年换位率超过1/5的企业500强名单至少应给本地企业两点启示,一是入围是喜事,但排名只能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能不能稳固在500强里面才是更重要的;二是这个名单的换位率如此之高,也预示着企业进入500强的机会很多,哈埠企业当有信心,不能妄自菲薄。

  当然,入选500强并不是目的,我们更关心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靠自己的硬功夫,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