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俄企业对接“黄金边贸线”
2005-08-26 08:14:29 来源:经济日报网  作者:苏 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6日电题:中俄企业对接“黄金边贸线”

  挤,真挤。处处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寸步难移。这一幕不是出现在庙会、赛场、歌友会,抑或是黄金周的旅游景区,而是一个贸洽会————由农业部、全国工商联和黑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暨对俄经贸洽谈会”上。

  “真没想到,来了这么多的人。”主办方的一位工作人员似乎有些招架不住。

  原计划3000人参加的贸洽会,呼啦啦来了全国27个省、自治区、市和俄罗斯、澳大利亚两国50个代表团的900余户企业、6500多位企业代表。其中辽宁、吉林、甘肃和黑龙江由副省长亲自带队,另外还有由120名市长、厅长、局长带队的代表团,足见其魅力。

  “国家实施的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东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次难得的商业机会,我一定要来看看。”第二天就要出国考察的天津市工商联副主席、德利得集团董事长王学利确信,东北乃至俄罗斯有着尚待开发的广阔市场,所以不肯错过8月15日开幕的这个贸洽会。

  黑龙江省副省长刘海生则向记者表示:“搭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合作发展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举办本次贸洽会,就是为各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对俄经贸搭建一个对接平台,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合作发展领域,提高民营经济发展外向度,实现优势互补、经济互利、共同发展”。

  也许,正是由于一方的给予恰是另一方的需要,使得此次贸洽会人气颇高。

  新模式:

  降低成本与风险

  就地出口创品牌

  记者发现,与会者对企业合作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产品的关注。

  在牡丹江市东宁展区,十余位代表对吉信集团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2003年,吉信集团与浙江温州达芙妮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资9600万元在俄罗斯建了一个鞋厂。采取在中国境内加工成半成品,在俄罗斯完成产品的组装后直接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方式,仅用两年时间,就在俄罗斯打开销路。

  这种新的加工贸易模式,不但打破了以往鞋类产品出境诸多环节给企业造成的高成本、高风险,也使中国鞋在俄罗斯取得销售的合法身份,提高了中国鞋的声誉。如今,吉信集团境外鞋厂年产拖鞋、皮鞋、雪地鞋、运动鞋1300万双。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称之为“吉信模式”。很多企业从中看到商机,相继效仿。目前,东宁县的企业在境内外建有17条制鞋生产线,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就拉动当地出口总值增长十几个百分点。

  在对俄贸易中,民营企业借助黑龙江省搭起的对接平台,不断尝试着各种新模式。其中,以园区一体化、“前店后厂”开展进出口加工的跨国工业园区受到商家的青睐。东宁县与浙江客商协作招商兴建的浙江工业园,将成批量引进江浙等地和俄罗斯的大企业,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开展进出口加工;北京辛营服装有限公司、天津客商都对到东宁县建立服装鞋帽加工厂兴趣十足;中国台湾客商张惟翔听说俄罗斯对电视需求量很大,当即表示要在园区内建设一个电子产品组装厂。

  而互市贸易的对外贸易方式也成为对俄贸易中的热点。集贸易、物流、工业加工、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由香港世贸集团投资百亿元打造的跨中俄两国边境的贸易综合体————“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以及按照“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模式运作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等园区的展位前,咨询、洽谈者络绎不绝。绥芬河市与穆市沿301国道联手打造的木业产业加工带同样吸引了很多前来投资的民营企业家。在“绥————穆经济一体化推介会”上,来自浙江、北京、山东等地的民营企业纷纷与绥、穆市达成了投资办厂、合作开发的意向性协议。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局长贾玉梅认为,黑龙江省能吸引来这么多宾朋,很大原因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好政策和对俄贸易桥头堡的战略地位。黑龙江省不仅吸引了不少南方民营企业前来投资办厂,甚至还有许多像吉信集团的企业把生产车间搬到了俄罗斯境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贾玉梅表示,“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能源丰富。而我国南方发达地区的许多民营企业都完成了资本积累,一些闲置资本正在多方寻找投资机会。贸洽会是一个绝好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无疑会促进我省对俄经贸的战略升级,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壮大发展。”

  新机遇:

  联手拓展俄市场

  共同赢取好回报

  在黑龙江省的经济优势中,对俄经贸算得上是一张“王牌”———与俄罗斯边境线长,或陆路相连,或隔水相望。黑龙江省拥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9个中俄互市贸易区,对俄贸易占全国总量的1/5,是中国甚至世界各国拓展独联体及东欧市场的“桥头堡”。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友好交流和经贸往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 项重点工程中就有22 项落户黑龙江,为其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区域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相继对应开放了15 个边境口岸和3 个互市贸易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州区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建立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双方的一些企业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农业开发、森林采伐、科技交流和劳务输出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赤塔纸浆厂、秋明州炼厂等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相继启动,黑龙江省已成为中俄经贸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平台和通道。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每年以平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38.2 亿美元。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完成22.3 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对俄出口14亿美元,增长71.6%,高于全国对俄贸易出口增幅27.7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副省长刘海生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中俄两国高层互访史无前例。这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黑龙江省适时提出推动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要实现从边境贸易向全方位经济技术合作的转变,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从构筑贸易通道向打造加工载体的转变。

  目前,中俄双方间已实行本币业务结算,黑龙江省各商业银行开展了汇款“直通车”业务,对俄进出口货款可从俄方边境城市直接汇到中方口岸,从而避免了贸易风险。黑龙江现有绥芬河、黑河、东宁三个国务院批准的边境互市贸易区以及国家级东北亚科技经贸合作区和中俄科技信息中心,为建设能源、原材料以及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服装纺织品等跨国加工、生产、出口配套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平台。

  新期待:

  吸纳民企与俄企

  扩大优势与互补

  刘海生认为,扩大中俄优势互补的领域非常广阔:一是贸易领域优势互补潜力很大。

  中俄产业不尽相同,中方的纺织、电子、食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产业比较发达,黑龙江对俄出口的产品也以此为主。俄方的石油、木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这种优势互补是长期的,合作共赢的潜力是巨大的;二是工业优势互补潜力巨大;三是农业领域的优势互补潜力很大。俄罗斯的土地资源相当丰富,人均耕地1公倾,中国人均耕地不足0.1公倾,不及俄罗斯的十分之一,双方的最佳选择,是优势互补。俄方出土地,中方出劳务、出资金、出技术。

  近几年,黑龙江省把发展对俄经贸作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点,实施“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战略。如今,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全省对俄贸易的主导力量,在对俄贸易中唱主角。2004年,非公有制企业对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省对俄贸易总额的77.2%。今年上半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外贸易实现出口总额27.53亿美元,其中80%为对俄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7.78%。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对俄贸易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科技合作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在对俄出口加工区、互市贸易区的发展上,非公有制经济也占据着主角的位置,黑龙江省全省对俄进出口加工园区建设项目86项,总投资88.9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对俄贸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如今,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民间贸易为补充的新格局,边境小额贸易额已占全部对俄贸易总额的66%。

  尽管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对俄贸易中的主角,但黑龙江省并未就此满足。2004年,黑龙江省提出中俄区域合作战略升级。力争在对俄贸易上三年翻一番,六年翻两番,到 2010年达到140亿美元;在对俄投资上,三年翻一番,六年翻两番,2010 年达到8 亿美元。显然,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中俄双方客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因此,黑龙江省期待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抓住机遇,把握商机,与黑龙江共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机遇,共同谱写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