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8日电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了记者汪波采撷的报道《绿色产业成齐齐哈尔农民增收支柱》,全文如下:
随着“温水地”香米品牌的叫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达乡稻香村农民赵德荣出了名。现在她的“温水地”牌大米已远销广州、深圳、云南等地。去年,该市绿色食品销售收入18.3亿元,讷河市的马铃薯、甘南县的向日葵、龙江县的大米、依安县的大鹅等绿色食品,销售市场已覆盖28个省市。就连食品安全标准较高的欧美地区,也能见到齐齐哈尔出口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齐齐哈尔市农民增收的新支柱。据统计,农民收入的1/4来自绿色食品产业。
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齐齐哈尔市,土壤肥沃,水质清洁,具有开发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赵德荣所在的杜达乡就是一个水稻产区。过去,这里的农民种植水稻常是自行选种,品种繁杂,质量不一,大米卖不出好价。为抓住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加大扶持力度的机遇,齐齐哈尔市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强市的重大举措,制定了2003至2010年的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建设粮油、马铃薯、甜菜、蔬菜、蚕蜂、畜禽、水产和加工八大类系列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本着专业化原则,按照一乡一业、几乡一业、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布局,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培育一批种、养、加、销专业大户,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生产格局。如今,全市已建起种、养两大园区160多处,有各类专业村200多个、专业户4万多户。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农户,去年人均增收200多元。
近两年来,为强化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齐齐哈尔市各级部门相继投入专项资金5.1亿多元。他们请来种、养殖业方面的专家,面对面地给农民传授技术,帮助各县(市)区在绿色作物播种、育苗、大田移植等生产环节上规范生产程序。全市现已实现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并已有100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跃居黑龙江省各地市之首。在“酒香也要勤吆喝”的经营理念指导下,齐齐哈尔的绿色食品中介组织、经纪人、贩运户等三级网络已覆盖各县、乡、村,仅甘南县的葵花子贩运户就达2000多人。目前,齐齐哈尔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有8个县(市)区获得14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