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9日电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了记者刘红伟采写的题为《哈尔滨“绿网教室”缘何叫好不叫座?》的报道,全文如下:
今年暑假,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康上网场所的校园“绿网教室”在哈尔滨遭遇到了发展的难题,其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发人深思。据了解,目前已有近一半的校园“绿网教室”由于暑假期间没有学生上网而被迫关门,这与校园“绿网教室”创办初衷相去甚远。
日前,记者走访了哈尔滨市几家开设了“绿网教室”的学校。
集中上网缺乏吸引力 “绿网教室”少人问津
这个暑假,哈尔滨市在多数学校开设了“绿色网吧”,就是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教育设备和场地,在学校建立“绿网教室”,对本校和社区内学生开放。“绿网教室”有教师现场监督,又统一安装了防堵不良信息传递的过滤软件,可以有效地防止黄、赌、毒、反动、暴力等有害信息的侵入。
“绿网教室”的出现,解除了学生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好评,但却遭到大部分学生的冷遇。不久前,黑龙江省文化部门对哈尔滨市的网吧进行了一次专项大检查,检查结果令人吃惊:在所抽查的10多家网吧中,都有未成年人上网现象,与此同时,暑期开辟的“绿色网吧”教室却备受冷落,有的竟然整天都空无一人。“绿网教室”为何叫好不叫座?
在几所重点中学,记者发现,尽管硬件设施比较好,但是来“绿网教室”的学生寥寥无几。一些学生和家长反映,自己家里一般都有电脑,没必要大老远跑到学校上网。记者从一些学校了解到,在“绿网教室”值班的教师没有补助金,有时需要进行人员协调,轮流值班。由于来“绿网教室”的学生不多,又零零散散,有的学校采取了集中上网的办法,尽量多凑一些学生一起来上网,约定时间,确定值班老师,组织学生统一上网。
“绿色”游戏级别低 社会网吧更招人
不同城区之间,“绿网教室”的开展情况有着很大不同。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学校“绿网教室”常常空无一人。而在道外区的几所学校,由于学生们家庭电脑普及率较低,所以“绿网教室”更受欢迎。
道外区北马路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刘婷婷告诉记者,她这个暑假到过“绿网教室”五六次,主要是查查资料,准备下学期的课程,有时候打打游戏。电脑里安装了一些益智类游戏,回答问题得分便可闯关,一些女生比较喜欢玩。五年级一班的殷圣然说自己偶尔会玩一次“拳皇”游戏,而对“暗黑”、“传奇”、“反恐”这些网络游戏知之甚少。
一些益智游戏对小学生来说可能很有吸引力,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恐怕就显得级别太低了。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营业性网吧,时不时地仍然能发现未成年学生的身影。在安国街一家网吧里,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沮丧地对同伴说:“装备丢了,白砍了。”这些词在外行人听起来可能不知所云,但是对于沉湎网络游戏的中学生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学校教育处处长张文彬说:“去年暑假开设‘绿网教室’的学校有38所,到寒假的时候增加到52所,今年增加到了73所。从趋势上看还是逐年增加的。从我们前段时间调研的情况看,一些郊县、城乡结合部开展得比较好,比如尚志市、宾县,而市区内部不是很理想。”
增加“绿网”趣味性 要“绿色”也要“快乐”
就上网环境来讲,大多数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还是更喜欢在学校里上网。在第一批开办“绿网教室”的哈尔滨市第七十八中学,校长田自珍告诉记者:“学生、家长都很喜爱‘绿网教室’,学生到学校来上网,家长放心,费用也比营业性网吧便宜。”该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了棋类比赛、Flash比赛、电子办报制作比赛等活动增强“绿网教室”的吸引力。但是这些都不能治疗“绿网教室”的一个硬伤,就是内容供应的单调。
目前,“绿网教室”大都是学校集资办的,投入明显不足。北马路小学负责“绿网教室”的两位老师说:“我们的机器都是2002年配备的,赛扬的处理器,配置很低。一套教育软件起码要几千块钱,有的好几万,每年的宽带费用要7200元,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我们有时候只好通过其他学校一些朋友,互通有无,借软件用。”
“我们提倡远离网吧,但不能远离网络。网络是现代科技,不能让中小学生在这方面落后,不能因为网络有负面影响我们就回避它,要积极地应对。”据张文彬处长介绍,下一步,他们一是要继续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认识“绿网教室”;二是呼吁社会多开发学生软件,丰富上网内容,把“绿网教室”办得更有吸引力。
专家建议,要使“绿网教室”受到更多欢迎,必须解决重教育功能、轻娱乐功能的弊病。不能认为开放了绿色网吧,安装了过滤软件,学生们就会主动远离不良网吧。“绿网”要对学生们形成吸引力,要增加符合孩子天性的娱乐和游戏内容,寓教于乐,逐步引导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