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9日电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日前记者在几件“特殊”家庭暴力的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些青少年受暴力游戏、黑帮电影等不良影响,一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具体的实现,就往往选择以暴力的方式发泄情绪,而施暴对象恰恰是身边最亲近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
14岁少年挥拳奶奶不敢回家
“我孙子今年刚14岁,可脾气大的不得了,开学前向他奶奶要钱出去上网,他奶奶没给就被他用扫把追着打,现在吓得都不敢回家了。”哈市60多岁的周大爷提起自己的孙子又气又恨。据周老先生介绍,自己的儿子、儿媳因为有施工项目已经在外省工作了几个月,期间自己和老伴就经常到儿子家里照顾孙子的起居。因为事前儿子已经嘱咐老人不让孩子在家或外出上网,所以周老对孙子的零花钱控制得很严格。可自从上个月周老因胃病住院后,孙子就在家里和奶奶“闹翻了天”,几次向老人要钱不成,14岁的孙子竟然随手拿起扫把向奶奶猛打,口子得老伴再也不敢回儿子家了。
在省青少年研究所,吕杰所长在翻看咨询记录后心痛地告诉记者,近年来,研究所接待儿女打骂家长的案例有增无减,而且暴力行为的实施者多为不满16岁的青少年。
因为不顺心打娘成习惯
在哈市妇联权益部,家住香坊区的魏大娘哭诉了自己被儿子暴打的经历。“儿子从小就胆小怕事,在学校里也经常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一回家就成了小霸王,只要有不顺心就对大人又踢又咬,这个毛病到现在也没有改掉。”50多岁的魏大娘痛心地介绍,前不久她20多岁的儿子在单位下了岗,回家后除了喝闷酒就是打人,就连自己的老娘也不放过。魏大娘几次被打得肩背部挫伤,无奈才找到妇联寻求庇护。
哈市妇联权益部谢部长表示,子女对父母施暴的投诉经常发生,主要由于子女独立生活后嫌弃父母、回家拿父母当出气筒或财产纠纷等原因造成两代人不合,而绝大部分遭受暴力的父母碍于面子不愿意将被孩子打的事实公布于众。
孩子频施暴 家长有责任
心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新型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在家长身上。省青少年研究所吕杰所长认为,在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家长对独生子女唯命是从,家庭环境中父母不再是主导。家长的过分溺爱使青少年严重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再加—上现在很多充斥暴力的游戏和影视节目让一些还没有学会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孩子,常常选择以暴力的方式达到目的。传统的道德教育正在被很多家长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