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8月29日电 (记者高长利)近年来,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水稻大场的农垦总局八五六农场紧紧抓住“稻米就是生命”这一主题,借助国家扶植农业的大好时机,稻米搭台,科技唱戏,有效提高了农业效益。
八五六农场地处兴凯湖平原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适于水稻种植。1995年以来,八五六农场重点实施了“以稻治涝、发展水田”的发展战略,几年时间水稻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通过高产水稻的种植,农场职工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是世界稻米年,农场为突出水稻的重要性,专门修建了一个高15.8米,主题为稻米的生命雕塑,并且把水稻种植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
八五六农场在提高科技种田上狠下功夫,先后引进30余名农学毕业生充实基层生产单位。通过技术支持,农场建立起完备的科学试验示范网络。每个基层作业站都建有10亩试验示范田,树立10户科技示范户。每个管理区都建立万亩科技示范带,树立100名科技示范标兵。整个农场建立规模较大的科技示范园区,设有专门技术人员承担省内重大科研课题。科技园区的建立成为普及农业科技的基地、农民科普学习的大课堂、展示垦区科技实力的舞台。
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老先生专门在八五六农场设立了科研示范试验基地,一些先进的具有前沿性的课题在这里孕育。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寒地水稻生育诊断与高产栽培技术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八五六农场诞生,并且从这里走向全国。
科技提升了产量,规模产生了效益,依靠科技发展水稻为八五六农场带来了巨大效益。农场职工凤艳河、田春生、冷振国等一大批科技示范户水稻亩效益超过了400元。2004年,农场粮食总产量突破30万吨大关,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粮食平均亩产真正超出1000斤,实现历史性突破。2005年,八五六农场种植的50余万亩优质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