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日电 记者昨天从建行省分行获悉,目前,哈埠银行已开始实现个人信用档案大联网。市民如果在一家银行逃贷,就可能被全市各商业银行都知道,甚至走到全国其他城市也将背负这一不良记录,很难进行二次贷款。据介绍,此次个人信用档案联网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目前联网已经在全国127家商业银行中实现。从10月1日起,全国银行将正式使用个人信用网络。
多个不良贷款申请者被阻
据建行省分行有关人士介绍,该行早在7月份就开始使用个人信用网络了。目前,全省各建行网点的个贷业务已有1400多笔是经过网上查询后进行放贷的。联网以来,已有多个记录不良的贷款申请者被排查出来,未得到贷款。
据建行省分行有关人士介绍,今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就对各银行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此后,个人信用系统在哈市进行了试运行,目前,哈市基层营业网点已经开始使用信用档案查询系统。
据介绍,个人信用档案中储存的信息非常详细,银行业务人员只要在放贷前将贷款人的姓名、身份证信息等输入进去,就可看到该贷款申请人在全国各家银行以往的个贷情况。其中,贷款申请人过去在哪家银行贷过款、每个月的还款情况、哪个月还款逾期等都可看得一清二楚。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有不良记录的人才被“挂网通报”,而是所有个贷者的信用档案都将被“挂网”。当然,为保护贷款人权益,银行查询前,需经贷款人授权。据介绍,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每个月都把所有个贷者的信用信息上报,通过联网全国银行共享。据统计,目前,全国个人消费信贷90%的信用记录都已纳入银行信息档案库。
恶意逃贷一度成为痼疾
据建行省分行有关人士介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的意义在于,防范恶意逃贷,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据了解,在哈市一所高校,助学贷款长期欠贷不还的学生曾在校园网络上被挂上信用“黑名单”,以诏告众人。此行为是否恰当,曾在一定范围内小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欠贷不还,甚至是恶意逃贷,长期已来已成痼疾。
据哈市银行界业内人士介绍,长期以来,个别人在一家银行恶意逃贷,换家银行照拿贷款不误的现象,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很大难度。银行呆坏账近年居高不下,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因是,各商业银行间信息沟通不畅,为恶意逃贷者大开方便之门。
信用档案联网联出新天地
据建行省分行有关人士介绍,过去,个人信用信息只在基层银行保留,无法实现共享。比如,同在建行系统,一个贷款人如果在齐齐哈尔恶意逃贷,只在齐市当地有记录,到了哈市再贷款,就可能查不出来。这无疑加大了恶意逃贷行为的防范难度。
正因为如此,早在几年前,个人信用体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酝酿联网。去年12月,个人信用数据库在7个城市开始试运行,到今年6月底,个人征信系统收集了全国2880万个自然人、3700万个账户信息,每天查询量已达到4万次左右,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国商业银行联网试运行。据了解,目前,包括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127家商业银行已经实现全国联网。农村信用社的联网也正在推进。
哈市金融界业内人士表示,个人信用档案全国联网不仅对银行来说是个利好消息,而且,对普通市民来说,也是件大好事。众所周知,过去由于个别人的诚信缺失,导致个别贷款业务比如车贷业务等极难开展,车贷门槛不得不提高,这就使得一些真正有贷款需求、诚实守信的市民也被挡在门外。此次全国范围内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过一个逃贷者,但也绝不冤枉一个守信者。这样,将有助于个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加方便那些诚实守信的普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