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科举制度的善恶与启示
2005-09-03 07:19:2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贾锋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9月3日电 题:科举制度的善恶与启示

  近日,河西先生撰文指出,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不公,助长了一种“官本位”的“读书有用论”,同时又因为考试成本过高,卖官鬻爵和科举舞弊现象屡禁不绝,所以,废除科举制是必然的。笔者读后,认为其中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指责科举制度不公平的说法具有强调实质性机会平等的倾向,是对古人的一种苛求。有比较才会有鉴别,科举无疑是古代社会相对最公平的取士制度。考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从隋唐至明清,“至公”的理念成为科举制度设计的基本精神。不管科举是否真正做到“至公”(实际上古今中外都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至少在成熟期的科举考试从制度上说是提倡公平竞争的。

  科举造成“官本位”体制,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的体制并非科举造成,科举只是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人仕竞争规范化而已。科举确实将读书人引到了做官的道路上来。但我们应该看清楚,这并不等于说科举制造成了“官本位”体制,我们至多可以说科举强化了“官本位”体制。

  考试成本高可能是事实,科举竞争激烈,有一部分人会付出代价,这是竞争的结果。“范进”和“孔乙己”固然反映了科举的真实面目,但科举也同样选拔了文天祥、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也选拔了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家,还选拔了韩愈、朱熹、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这说明,科举制度在古代人才的选拔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提到科举,就不能不提到八股文,八股文是废除科举的直接原因。作为考试的内容,八股文不受欢迎,应该说,科举只是考试,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关键在于考试的内容让人们深恶痛绝,这本身与考试方式没有多大关联。

  今天我们讨论科举的废与不废,似乎对我们的现实影响不大。当年科举让人们感到厌恶,今天的考试如何能不走科举的老路,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的考试造成了很多高分低能人。我想,这样的结果也应该是今天的考试内容造成的吧。考试方式没有错,关键是考试内容,这是任何人都应该明白的问题。科举,应该能够给现代教育一点启示吧。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