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鲍海春:8至10年完成731遗址世界遗产申报
2005-09-04 16:13:5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长彦 章海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9月4日电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作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其申报世界遗产的研究也成为本次研讨会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一直致力于申报工作的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海春就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七三一”是双重罪证

  “要把‘七三一’遗址申请为世界遗产,首先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性、定位。”鲍海春说,“七三一”遗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用活人进行细菌武器研究、开发及使用细菌武器残杀中国抗日军民及世界反法西斯战士的罪证,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

  鲍海春表示,“七三一”遗址具有双重罪证。“七三一”部队的犯罪行径完全背离了科学研究的轨道与人类文明的准则,是以毁灭人类为代价的灭绝人性行为。同时在其末日来临之际进行了大肆的破坏及销毁,所以“七三一”遗址既是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细菌战的罪证,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毁灭罪证的证据。

  遗址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鲍海春说,“七三一”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性很多,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奴役、残杀中国及世界人民的见证,是对政治、经济、社会、都能产生影响的特殊资源。

  哈尔滨是“七三一”部队本部所在地,因此哈尔滨是日军细菌战的重灾区,哈尔滨人民时刻铭记细菌战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我们保存、保护了战争遗址,并将其申报世界遗产,将是哈尔滨人民对人类世界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

  目前“七三一”部队本部遗址共23处,另加16栋军人宿舍。其面积近70万平方米,足以反映“七三一”部队的性质及规模。虽然遗址保护开发规划工作得到了论证通过,但遗址与罪证陈列馆内的基本陈列,集中遗址与单体遗址互相联系,遗址的地上与地下相呼应的立体开放格局还没有形成。当前要尽快实施完成遗址第二、第三期保护开发。在已列入哈尔滨市重点研究课题基础上,早日将“七三一”遗址申报世界遗产课题,列入黑龙江省及国家重点研究课题项目。

  世界遗产申报是重大工程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在隶属于哈市平房区,鲍海春认为,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世界战争遗址,应该尽快由哈尔滨市直管。这样有利于七三一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实施遗址第二、第三期保护开发工程。

  经过近一年的辩论,有关“七三一”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意见已经基本趋向一致。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遗产申报资格的六项标准,‘七三一’遗址符合其标准第六条即特殊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应该把‘七三一’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对待,争取在8至10年之间完成申报工作。”鲍海春对把“七三一”遗址申报为世界遗产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