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江从2003年8月任二龙山镇镇长开始,就养成了把办公地点转移到田间地头或老乡家的习惯,任书记以来,每年下村屯工作的时间在200天左右。这位富锦市的“十佳公仆”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根书记”。
刘玉江说,党员干部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助老百姓致富,政府就是要去做一家一户做不到的但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国家农业税费改革后,基层党组织如何转变职能,强化为农服务?经过调查研究,刘玉江带领党委一班人在全镇大力推广“支部加协会、党员带农户”的工作经验,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农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并逐步形成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在最需服务的项目上组建协会,先后组建了二龙山镇大豆专业协会、新建养猪专业协会、水稻和经济作物协会等10余家,把基层党组织牢牢地绑在广大农户致富的快车上。过去,广大农户致富缺信息,寻找增收项目难;种田缺技术,掌握致富本事难;发展缺资金,拓宽致富道路难。现在,有了协会的全天候服务,缺钱协会贷,生产资料由协会统一购买,生产技术由协会统一培训,产品由协会统一销售,老百姓实现了脱贫有人帮,致富有向导。他还把目光集中到他倡导的“党员致富奔小康工程”上,通过抓党员致富,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他一改过去靠行政命令的做法,而是靠示范园区、靠扶持典型引路,带领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光是镇村级白瓜、甜菜、高油大豆等示范园区就达1.8万亩。2005年全镇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到3万多亩,水稻比2004年增加1.2万亩。二龙山镇是人口大镇。为了给富余劳动力寻找赚钱创收路,刘玉江绞尽了脑汁。镇里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一方面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一方面组织农民大搞异地开发,到建三江农场、俄罗斯承包土地。2004年,他责成劳转办组织镇村干部两次赴江南发达地区考察,每个村干部带3名农民到外地为农民找工作,年转移劳动力2600人次,年创收1000多万元,有5000多个劳动力“收编”农场土地共计35万亩,收获大豆4000多万公斤,外出种地农户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畜牧业的过腹增值。镇党委、政府引导广大农民赶着牲畜奔小康。招商引资建小区,全镇建成畜牧小区7个,有各类养殖大户516个,2004年实现畜牧业产值5914万元。无商不富,无工不兴。他提出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以促农增收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思路,招商引资,“放水养鱼”,引进外来的活水来推动镇域经济发展。通过落实政策、大力扶持、强化服务等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先后又引进资金500万元,建起了双合米业、大丰硕米业两个大型稻米加工厂。两次去大连引资100万元,对该镇南山天然矿泉实施开发。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将成为镇政府的支柱税源。据统计,两年来,全镇共引资1850万元,引进大小私营企业12个,年创产值1350万元。通过招商引资的拉动,全镇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加工、餐饮、商服、运营等各类民营企业遍布全镇各地,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新亮点。农业强,牧业兴,引资项目大税源,加工工业舞龙头,二龙山镇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3140元,涌现小康村12个,小康户2750个。“权是双刃剑,荣辱一挥间”。这是刘玉江自创的廉洁自律警句。走上领导岗位以来,他首先给自己定了12字廉政守则:嘴不馋、心不贪、手不伸、脚不偏,并要求班子其他成员监督。在任镇领导期间,他从未在镇里下过饭店,从未在村里吃过招待饭,从来都是轻车简行,杜绝了机关干部吃喝、公款消费等问题。
建筑工程发包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为了避免在工程发包中的“暗箱操作”,他规定,镇里大到上百万元的工程项目,小到几万元的校舍维修;村里大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到机动地对外发包,都必须实行公开招标、竞价发包、联合验收、集体结算,使大小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对违法违纪的干部,他铁面无私,坚决查处,先后处分违纪人员10人,其中股级干部7人,农民党员3人,给予党纪处分的10人,其中开除党籍的3人,留党察看的1人,严重警告的6人。他常告诫大家:群众眼里的共产党,就是我们这些和群众打交道的干部。我们绝不能搞腐败,不能给党的形象抹黑。
今年7月,刘玉江被富锦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公仆”光荣称号。面对荣誉,这位年轻的党委书记显得异常平静,像一位匆匆的赶路人,无心陶醉于美丽的风景,他还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