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电 黑龙江湿地万里踏访记者一行进入深秋的扎龙湿地核心区,这里人声鼎沸,鹤迹寥寥。人声,来自芦苇荡、羊草甸、捕鱼口,来自突突响的拖拉机、炊烟缭绕的草垡房。这里本来是鸟岛,可不知从何时起,人占鹤巢,人进鸟退。
人与鹤争草
先有鹤还是先有人?回答肯定是“先有人。”
可是,如今人占鹤巢,久劝不退,却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棘手的难题。
8月30日下午,记者一行在通往扎龙湿地核心区林甸县育苇子场的简易公路上看到,进入湿地拉羊草的拖拉机排成了长队,拖拉机上小山一样的羊草遮住了本来就不宽的公路。路边的草场上,打羊草的农民挥汗如雨,湿地里一派火热的劳动场面。
据说,在扎龙保护区最不难看到的就是成垛的芦苇和羊草,只要有人家居住的地方都离不开它们,人们要指望芦苇换钱,靠羊草喂牲畜、烧火做饭。
专家告诉记者,鹤类生存也离不开芦苇和其他草类,它们需要草材筑巢,需要借助杂草蔽身。一项调查显示,扎龙湿地草本植物的生长面积呈萎缩趋势,仅以经济价值较高的芦苇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产量在50万吨左右,如今下降到不足10万吨。当地苇农张光绪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50万吨等于5亿公斤,以每公斤芦苇0.2元的最低价计算就是1000万元,如果以现行市场价的最高价0.4元计算那就翻了一番!
据了解,在扎龙湿地核心区里,共有十几个自然村,分别隶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林甸县、杜蒙县等地。这里生活着四千多常住人口和一些外来人口,他们主要都是以秋冬两季割芦苇卖钱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又可以加工成苇帘和工艺品,近年来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更是死死盯住了扎龙的芦苇荡。
过度放牧与捕捞
“扎龙”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圈牛羊的地方”,这里过去曾是个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好地方。如今,由于疏于管理,核心区芦苇荡真的成了牛羊们的“美食广场”了。
8月31日,记者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狐狸芯看到,近千头奶牛在芦苇荡中啃食芦苇。林甸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付建国手指埋头吃草的牛群对记者说:“这群牛都是附近一家农场的,由于保护站在去年举报了该农场破坏湿地的行为,引起农场不满,现在他们故意把牛往保护区里赶。”
记者的采访车在湿地穿行时发现,在21万公顷的扎龙湿地,牛羊悠闲地吃草是重复出现较多的画面。
扎龙保护区过去生长着鲫鱼、鲤鱼、泥鳅等20多种鱼类,它们是喜食鱼虾的丹顶鹤的主要食物来源。“扎龙的鱼越来越少啦!”扎龙村何大叔说,“十多年前,我曾经一天打了2500公斤鱼,卖了5000元钱,那时候的鱼不值钱。”现在的鱼值钱了。记者一行在齐齐哈尔市区通往扎龙的旅游专用公路两旁看到写着“扎龙活鱼”招牌的饭店或者流动的鱼贩子。不到一指长的小鲫鱼10元一公斤,不到一寸长的小鲫鱼二元一公斤,像圆珠笔芯粗细的泥鳅一公斤竟卖到了10元。
这样的场景让记者联想到连日来在湿地看到的打鱼的场景:水深的地方下网,水浅的地方插箔,水将要枯干的地方干脆竭泽而渔!
据了解,扎龙湿地中的湖泊许多都由个人承包,承包人筑堤围湖,搞人工养鱼。围湖养鱼切断了鱼类的回游通道,浅水沼泽的鱼无法越冬,鱼类增殖量锐减。
来自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扎龙鱼场捕捞量为800吨,现在下降到不足4吨。而保护区内居民人数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5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2.9万多人,其中核心区内居民有4000多人。
经济学专家指出,从产权角度分析,扎龙虽然划定了保护区,表面上界定了产权,但实质上扎龙湿地还是一块“公有地”,人们可以随意到湿地上割芦苇、捕鱼捞虾,而眼看着湿地逐渐退化不必负责。人和鹤都有进入湿地分享资源的自由,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鹤又怎么能竞争过人呢?
人的活动对湿地破坏大
来自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权威消息称,扎龙核心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正在对扎龙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若不尽快实施移民工程,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扎龙将会渐渐消亡。
资料显示,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较,扎龙湿地生物资源平均减少了约70%%,鸟类栖息地丧失了40%%。1998年,核心区馒头岗70多只苍鹭集体弃巢,300多只雏鸟被活活饿死,葬身核心区人为设施的鹤类更是年年都有。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工业排污,使得核心区内的生物锐减。
悲剧的制造者,是住在扎龙的13个村屯的4701口人!
扎龙湿地核心区面积7万公顷,是扎龙湿地的精华。50年前,这里开始有居民出没。现在,有能力谋生的都离开了这块贫瘠的土地,剩下的只能“吃”湿地。这些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孤岛和半岛,割苇草、种地,侵占了鸟类的巢穴;使用挂网、尼龙花篮、插箔、下地笼等“绝户”型的捕鱼工具,夺走了鸟类的食物;盖房子、修公路、架电线,使鹤类不堪侵扰弃巢而去。
记者在扎龙湿地核心区采访时看到,许多居民的住房都是用草垡子垒筑。专家介绍,草垡子是植物的根系和湿地中的粘土结合在一起,经过千百年沉积形成的一种植被。30厘米厚的草垡子,要经过几百年才能生成。这些草垡子被挖起来后,湿地的地表就会裸露出来,再难恢复。
“保护区内目前还有2.9万左右的居民,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建区之前他们就居住在那里。”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长友说。目前的政策是,区内人口只许迁出不许迁入,鼓励农民进城。但1979年保护区成立后,人口数量仍增长了36.88%。
四千多口人需迁移
据介绍,核心区内13个自然村屯的居民如果遇上风调雨顺的年头,人均收入能达到1800元左右。但如果遇上灾年,收入则少得可怜。扎龙的土质多为盐碱地,可以长草但长不好粮食。扎龙村居民每人只有6分地,只能种点玉米。
距离扎龙专用旅游公路不足10公里的核心区里的赵凯村,现在只有20户人家。没电、没路,只有350多亩盐碱地,十年九不收。
据专家介绍,人类越是现代化,他们的生产生活对湿地的原始破坏性就越大。架电会影响鹤和其他鸟类的飞行安全;修路会改变水的流向,造成湿地干涸,对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而缺路少电的人居环境既不适合人类,又严重干扰了鸟类的生存环境。因此,扎龙湿地移民是当务之急。
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曾经对核心区移民问题搞过一次系统的调查,调查显示,核心区居民同意搬迁的占70%%,反对的占20%%,随众的占10%%。
根据移民方案,需要移民共1274户,人口4701人。移民涉及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大庆市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区内的13个村屯。
根据测算,按照1274户每户50多平方米居住面积计算,共需要新居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住房建设以及配套设施总投资需要8000多万元。然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移民需要的这笔资金迟迟没有到位,致使移民工作搁浅。
湿地小常识⑥
湿地可蓄洪防旱
许多湿地地区是地势低洼地带,与河流相连,所以是天然的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湿地被围困或淤积后,这些功能会大受损失。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和急剧退化是最直接的原因。
在干旱季节,湿地可将洪水期容纳的水量向周边地区排放,防旱功能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