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小兴安岭识菌第一人
2005-09-07 15:28:15 来源:林城晚报  作者:林城晚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7日电今年50岁的刘旭东,与菌类打了半辈子交道。为了能让林城百姓直观地认识小兴安岭的真菌,让这一珍贵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他踏遍了小兴安岭的21个县(市)、区(局)的高山、草地,经过整整20年,行程近万公里,采集真菌样本600余种,编写图文并茂的《小兴安岭经济植物彩色图鉴》及《中国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图鉴》(上下册),成为小兴安岭慧眼识菌第一人。

  

  《中国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图鉴》书中共收录了小兴安岭极具代表性的真菌种类466种,其中食用菌226种,药用菌33种,食药兼用菌55种,有毒菌52种,其它菌100种,几乎囊括了小兴安岭所有的真菌。

  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林区之一,这里森林植物种类丰富,腐殖质层肥厚,雨量充沛,各种活立木和倒木交错叠生,为不同生态习性的真菌种群提供了优良的生存条件,生长了种类繁多的大型真菌。

  对于大型真菌(俗称蘑菇),住在林区的人也许都能认识几种,随口说出几种,然而对于小兴安岭所有的大型真菌如数家珍,看到就可以说出真菌的名称、形态特征、功能与作用,生存环境和分布情况的,就要数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旭东。

  在8月的一个周末,记者采访到了刘旭东。今年50岁的刘旭东带领记者进入了真菌王国,了解了他呕心沥血为写成此书而走过的艰辛历程。刘旭东从小就生活在小兴安岭,与家乡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85年,时任市多种经营局养殖采集科科长的刘旭东,经常为人鉴别蘑菇,其中不乏许多毒菌,如果采拾的人误食,就会出现呼吸困难、不省人事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在鉴别蘑菇种类的同时,刘旭东发现除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经验外,要想让人们了解更多的菌类知识,只有向书本学习。而当时,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这时,一个想法在刘旭东头脑中萌生,能不能把小兴安岭上的真菌拍成照片,让人们从中了解真菌知识。就是这个初衷,让他历尽艰辛,一干就是20年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不顾妻子的反对,用家中仅有的800多元积蓄,买了一部理光照相机,开始了自己的拍摄之旅。每照一张照片,他都会用笔写上一段说明与照片夹在一起。

  随着照片的不断增多,他有了把这些照片编辑成书的欲望,于是他买来植物分类学、真菌分类学及药物学等书籍,一边学习,一边编著。由于这些书籍大都是用日文编写的,没有译本,为了能更好的阅读这些书籍,他又开始了自学日语。

  经过7年的刻苦钻研,与朋友丁全志等人合作,《小兴安岭经济植物彩色图鉴》一书的手稿终于完成。为了能将这份手稿出版发行,为更多的人服务,他带着这份手稿来到中国林业出版社,经过专家们的审阅,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目前为止反映小兴安岭真菌最全的工具书,极具出版价值。

  1993年8月1日,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兴安岭经济植物彩色图鉴》一书终于出版了。在世界享有盛誉、植物分类学领域号称国内“一把手”的原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80岁高龄的博士生导师周以良教授还亲笔为该书写序。周老不无感慨地说:“我的学生成千上万,却没有一个写出这样的好书。”

  《小兴安岭经济植物彩色图鉴》一书出版后,立即在社会上取得了很高的评价,可刘旭东并没有沉浸在赞誉声中。此时,他已经在为另一本《中国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图鉴》做起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1年的努力,2004年8月《中国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图鉴》(上下册)顺利出版。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邵力平在序言中给予了该书高度的评价,称这本书的出版将为小兴安岭地区乃至整个东北林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开发,丰富人民的食品来源,开发真菌药材资源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森林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北京中科院真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也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赞扬,并特意为此书题词:北国边陲,浩瀚林海,真菌物种,千姿百态,展示开发,应用前景,感受自然,生态美哉。赠于刘旭东以示鼓励!

  为了能采集到更多的标本,自1985年至今20年来,秋季时节里几乎每个休息日他都是在山上度过的。一到休息日他便早早起床,穿上迷彩服,背着6镑军用水壶,带着标本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次上山至少要走上一二十公里,多则三四十公里,市中心区内山上的品种找完了,就去别的林业局。虽说没有像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艰苦卓绝,但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20年中,除了采集标本时的艰辛以及收获时的快乐,刘旭东还经历了许多让他难忘的惊险。

  

  1991年秋天,刘旭东在浩良河经营所采集菌类标本时,曾多次遇到野猪,现在回想起来他仍记忆犹新。一次,他在浩良河经营所的一座山上采集标本,由于太专心,根本没有注意到周围的情况。待采集工作即将结束时,他突然闻到一股土腥臊味,他抬头一看,一头黑色野猪就站在自己的前方,这头野猪头长,身短,獠牙足有一寸多长,并且不时的发出“呼噜噜”的喘气声。而此时的刘旭东手里只有一个标本箱,他心里立刻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他听老人说过,野猪自幼奔跑于森林之中,练就了一身的好体力,可以连续奔跑,翻山越岭达20公里。野猪的鼻子十分坚韧有力,可以用来挖掘洞穴或推动四五十公斤的重物,或当作武器。

  时间在这一瞬间凝固了,双方谁也不动,对视了足有5分钟之久。最后,也不知是何原因,野猪突然扭头向山上跑去,随即消失在树林之中。待野猪跑远后,刘旭东终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全身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但手里却仍紧紧的攥着那个标本箱。

  与蛇打交道更是家常便饭。刘旭东在山上遇到过最大的蛇是一条2米多长的松花蛇。那是2002年6月,他在市中心区北山采集标本时遇到的。当时那条蛇就盘在要被采集的真菌附近,并且吐着芯子。刘旭东为了采到那棵真菌,找了一根两指粗的木棍,小心的将蛇挑了起来,并且还给松花蛇拍了照。由于那条松花蛇太大、太沉,竟然将木棍压弯了。

  与前面的惊险遭遇相比,被“草爬子”叮那就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记得有一次他刚上山不久,一只“草爬子”便叮上了他,待他发现时,草爬子已钻到了左胳膊的肉里找不到了。就这样,他还是坚持完成了采集工作后,才来到医院进行诊治。由于草爬子已经深入体内,只有实施手术才能将其取出。最后,医生只得在他的左胳膊上挖去了铜钱大小的一块肉,才将草爬子彻底取出,并告诫他要好好休息,可手术不到3天,他又带着相机、标本箱上山采标本去了。

  20年的采集工作中,刘旭东可谓历经磨难。2001年他在双丰林业局茂林林场山上采标本,由于雨大路滑,连人带摩托车一起摔倒在路边,刘旭东被甩出了很远。一根蒿杆结结实实的戳进了他的右腿,深度约有5厘米左右。由于是在山上,无处求援,他只得忍痛拔出蒿杆,并用手帕将伤口处扎紧,又开始了他的采集工作。自那以后,他的右腿走路时便有点跛,阴天下雨会隐隐作痛。由于真菌不仅长在地上,还生长在树上,在采集时便免不了要爬上爬下,从树上掉下来更是经常事。最重的一次,刘旭东从离地2米多高的树上掉下来,造成骨盆轻微裂缝,走路的时候只能挪步而不能迈步。

  数百种蘑菇,要在大山中都找到,虽不像大海捞针那么难,但也要有顽强毅力。有些菌类由于气候、水量不适宜,两三年或四五年才长一次。例如杵捧菌、马鞍菌,刘旭东寻找了十几年都没有找到。可他不灰心、不气馁,2002年8月的一天,刘旭东在伊春南山采集标本休息的时候,在一棵倒木附近发现了珍贵的杵捧菌,见到杵捧菌就长在离他左脚一尺多远的地方,让他有种做梦的感觉。为了证实他所见到的是真实的,他用力掐了—下自己的手臂,待感觉到疼后,他才坚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以他的了解,马鞍菌应长在离杵捧菌不远的地方,于是他又开始在四周寻找起来。就在离杵捧菌不到10米远的地方,他发现了马鞍菌。至今提起这件事,刘旭东那股兴奋劲仍难以抑制。

  更让刘旭东激动不已的是,2003年8月初,他在带岭大青山采到了粗毛褶耳,这是首次在中国采得粗毛褶耳这种标本。据了解,粗毛褶耳是科学家们于2002年在日本发现的新菌种,而当时刘旭东采到的应为世界上第二个粗毛褶耳标本,现被保存在中国微生物研究所。2003年8月末,他又在金山屯横山经营所山上,采到松口蘑(松茸),这也是首次在小兴安岭采得松口蘑,经鉴定为红松的外生菌根菌。该真菌的发现,改写了国内外工具书上松口蘑只是赤松的外生菌根菌的结论。同年他又在小兴安岭首次采得野生香菇,改写了野生香菇只分布在秦岭以南的历史,把野生香菇分布面积扩展到小兴安岭。接着又采集到中华散尾鬼笔、克里纤孔菌、掌状玫耳等38种原本认为在黑龙江没有分布的菌类物种。

  采集标本难,把标本编辑成书更难。据刘旭东掌握,国内出版的关于真菌学科方面的书籍大都以文字表述为主,里面的图片极少,即使有也都是画上去的,实物照片很少。于是,他一有时间不是在家整理资料,就是去图书馆,或是到市林科院查阅资料。伊春查不到的资料,他就去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如果再查不到,他就把这些问题攒在一起,集中到北京中科院查询资料。20年来,刘旭东为了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花了万余元买来了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出版的书籍。就连去香港开会,他也只带回来了3本在大陆不易买到的菌类专业书籍。采集到特殊的标本后,刘旭东就会挨本的翻阅资料,逐一的与标本进行核对,核对过程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待核实后再用文字记录下来,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付出终于得到回报,2004年8月,刘旭东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3项空白,并获得了黑龙江省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

  如今,刘旭东仍是一有时间就带着相机上山采集标本,并且又发现了几种新的菌类物种,眼下正在等待权威部门的鉴定结果。他告诉记者,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让伊春人对家乡的菌类有所了解,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走上富裕之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