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9月10日电 教师节前夕,黑龙江12名记者对哈尔滨市南岗、道里、道外、动力、香坊、松北区30所小学的276名学生进行“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7.9%的学生反映老师曾撕过学生作业,27.8%的学生反映老师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有歧视、辱骂、挖苦学生的行为。“语言伤害”成为小学生最关注、认为老师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被调查的同学中,温柔、风趣、负责任成了学生眼中理想教师形象。其中选择温柔、风趣的占42%,选择严格、有责任心的占35%,选择年轻、美丽的占24%,选择不打人的占8%,选择其他占1%。
大庆路小学五年二班的一名学生说:“我喜欢和蔼可亲、严格而不苛刻的老师,因为这样的老师能让我感到亲切而又负责。”奋斗小学五年二班的姜仪池最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老师说话温柔,在他犯错时,不是粗暴批评而是和他讲道理,这样的老师他最喜欢。大成小学五年三班的一名同学说:“以前因为我考第一,我的班主任老师画了一只米老鼠送给我,我特别高兴。”河图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胡雅娟说:“我的班主任老师特别好,她从来不劈头盖脸地说我们。只要老师们对我们温和一些,我们大家都会喜欢他们。”在回答“老师做的什么事让你最感动?”时,许多同学选择了“老师不吃中午饭来辅导学生”,“在感冒时,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及“同学没带饭,老师给他买饭吃”。大庆路小学四年一班的学生这样写道:“老师很关心我们,有时候谁要是没有弄懂新课程,老师宁可中午饭不吃也会进行辅导。”兆麟小学校的楠楠告诉记者:“老师为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些钱给我们买奖品。如果我们学习进步了,老师就会用这些小奖品来奖励我们。”江沿小学校二年级学生晓麟说:“有一次我生病了,老师下班后买了很多水果来我家看我,我真的很感动。”在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老师在下雨天将自己的雨伞让给没带伞的同学,老师在课间能和他们一起作游戏,还有老师为同学认真批改作业等等,都让学生们十分感动。看来,老师的一些细微的关怀就能让孩子们十分感动。在调查中同学们普遍表示,他们希望老师在讲课中严格要求的同时,能够采取一些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在老师对待学习不好或淘气违反纪律的同学的态度中,选择老师会生气的占50%,选择老师会发火的占40%;在老师会用什么方式惩罚犯错误同学的问题中,回答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语言讥讽(27.8%),罚站(23.1%),罚抄作业(20.1%),请家长?穴9%?雪,其他(20%);另外,问卷中,有37.9%的同学表示老师曾经撕过自己的作业,2%的同学被老师用尺子打过手掌。
奋斗小学的一名同学说:“我是班级的班长,当老师交代的事情没有完成好的时候,老师就说,‘你是不是不想干了?’当同学犯错的时候,老师总是说‘你怎么那么笨!’”
松北镇金星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同学说:“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文明,可老师自己有时候也不太文明。同学们纪律不好时,有些老师上课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他们,还说一些讥讽的话。如有的同学没听清老师的要求,该做的事没做好,老师就说‘你的耳朵打八折呀?’有的同学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老师就骂他‘你是不是不长眼睛,眼睛长到脑后面去了!’”
还有一些同学提到了部分老师惩罚学生的方式。
花园小学四年三班的一名学生说:“有一次,我的作业写错了3个字,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的作业本撕了,还罚我把这3个字写100遍,我的手都写麻了。”
松北镇中心小学一年二班的一个学生说:“谁要是犯了错误,老师就罚谁到前面站着,轻的时候罚站一节课。有一次,我忘带语文书了,班主任老师罚我站了一下午。”
道里区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张凯告诉记者:“我刚刚被老师撕了作业本,我知道是我写得不够好,但老师这样做我真的很害怕,其他的同学也会笑话我,我心里很难受。”
“要是谁在课堂上说话,或者站队的时候打闹,老师就会把他拽到教室或者队伍的后面罚站。”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如果情节严重,有时会被罚站一节课。”
大成小学四年三班的一名学生说,老师一次罚犯错误的同学用400字稿纸写学过的生字,最多的时候写了10页。奋斗小学五年二班的学生说,他的老师成本地撕同学作业,也打过同学。他没有被罚过站,但是当有同学犯错时,老师会罚抄课文。花园小学四年四班的学生反映,老师撕过作业本,扔过粉笔头。一般罚同学起立站,有时罚学生在教室门外站着。
大部分同学表示,老师曾经用过“你怎么总不长记性啊”、“你真笨”、“不长进的东西”、“下次再这样就请家长”、“你啥也不是”、“就你这样,将来还有什么出息”、“你长没长脑子”、“贱皮子”等语言来批评自己。
当问到被老师这样批评之后的感受时,公滨小学六年二班的一名同学说:“听了老师的那些话我的心里可难受了,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很多天都打不起精神,老觉得自己真的啥也不是。其实老师越这样,我就越恨她,越生她的气,反而根本就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了。”
曾几何时,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被口诛笔伐,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管理部门严令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家长们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孩子的权益,使得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大幅度降低。但是,随之而来的“语言暴力”也明显抬头。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常常肆无忌惮地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学生横加指责、冷嘲热讽,有的长期对一些“问题学生”有意冷落,甚至“横眉冷对”。这种“语言伤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害处不浅。
学生虽然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却比成人更敏感,也更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语言暗示,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对其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潜在影响。“语言暴力”不仅侮辱学生人格,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的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后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与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的课题“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在北京、上海、重庆、山西、山东、湖北、陕西、广东、浙江、辽宁等省、市,对58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四个年级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370名教师和245名家长进行了有效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学校中,教师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方式施暴于学生的现象很普遍,罚站或罚跑的发生率最高,为40.3%,其次是罚抄作业、罚留校、讽刺或责骂、打和不让进教室听课,分别为37.8%、29.0%、26.7%、15.4%和12.1%。值得注意的是,有15.4%的学生曾被教师打过。
学生需要知识的滋润,同样也需要心灵的关爱。面对学生,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少一些讽刺和挖苦,多一些耐心和友善,尤其是在学生“屡教不改”时,更要冷静、克制,别让“语言暴力”刺伤了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