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9月12日电 今年6月1日,哈尔滨市新实施了《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对居民区噪声治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为了把这一办法落到实处,还市民清静的生活环境,哈尔滨日报《读者焦点》版推出了“噪声污染曝光台”栏目,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进行曝光。栏目推出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投诉热线电话火爆,群众提供线索,有关部门配合进行治理。至今,“噪声污染曝光台”已发表12期,对50多起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事例予以曝光,市、区执法部门,依据曝光台提供的线索,及时进行查处,被曝光的噪声扰民问题得到初步治理。在治理噪声扰民采访中,记者发现,噪声扰民问题的存在,除了一些商家为了私利,不顾居民利益的不法行为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噪声扰民久治难改的原因之一。
媒体曝光治理初见成效
近几年夏季,哈尔滨市居民区噪声扰民一直是群众呼声强烈的社会问题,占本报读者信访总量的70%。本报“噪声污染曝光台”栏目,无疑为群众开辟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的投诉渠道。近3个月来,在本报受理的噪声投诉事例中,居民反映较突出的扰民项目集中在居住区饭店排烟机、塑钢门窗加工、铁艺加工、汽车修配厂室外经营、建筑工地昼夜施工、歌厅播放高分贝音响等问题。对于群众投诉的问题,本报选择典型的案例及时曝光。同时通过环保12369投诉受理中心,市、区环保和行政综合执法等多家职能部门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并先后对近50家违规单位下达了整改通知,对处理结果本报予以跟踪报道。
媒体的曝光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在治理群众投诉的噪声扰民问题上,收到了一定的成效,50多家问题严重的噪声扰民问题被曝光后,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绝大部分业者按要求进行整改,噪声得到有效的控制,群众对此较为满意。
噪声污染治理难去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被曝光的50余家产生噪声的经营单位,大部分是在居民区楼院内开办明令禁止产生噪声、振动的项目,一些产生噪声的经营单位被查处后,风声一过便出现了反复现象。
8月15日曝光的南岗区四明街32号居民楼前商贩车辆不分白天黑夜运输玉米产生噪声扰民问题,本报报道后,南岗区行政综合执法局于见报当日便到现场进行调查,对该市场批发玉米的商贩进行了警告,市场上的商贩当即向有关部门表示降低工作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可被警告当天,附近居民刘女士再次投诉,称该地区噪声扰民并未好转,商贩们仍然我行我素。
8月29日记者接到投诉,反映道里区康安小区24号楼下“龙盛烧烤”、“喜元砂锅居”户外经营,每天吵嚷到晚上12时左右,造成居民无法正常休息。道里区行政综合执法局于见报当日对违规户外经营饭店下达了整改通知。然而当晚5时许,记者便接到群众举报,反映饭店仍在户外经营,记者赶到现场看到,楼下的食客当晚10点仍没散去,行酒令的喧哗吵嚷不绝于耳。
道外区北七道街快乐园餐厅为了招揽生意,每天下午4点至晚上10点4个高音喇叭开始播放,严重影响居民正常休息,问题被曝光后,道外区行政综合执法局于见报当日对其下达了整改通知。起初一个星期,该饭店播放噪声扰民有所收敛。事隔10日后,记者再次接到举报,称该餐厅竟雇来乐队演出,一直演到到晚上10点多钟。记者到现场核实,看到该餐厅门前有一支5人乐队正在演出,4个高音喇叭齐鸣,在10米开外的地方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噪声产生的震颤。
管理不到位整改走过场
噪声扰民为什么总是得不到根治?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关部门管理不较真、走过场是导致噪声污染治理难根治的原因之一。
哈尔滨市新颁布的《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已实施3个多月了,环保、城管行政执法、工商等部门建立了噪声投诉归口管理,限时办结机制,以及城市居民居住区开办项目环保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为确保投诉的案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分类治理,有关部门还建立监管职责落实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公布了效能监督和行政执法的投诉电话。
有了制度不等于问题解决了,关键是如何把制度落实在实处。《条例》明确说明,在居民居住区禁止开办产生噪声、振动的废品收购站、空车配货、加工厂点等经营项目,如被查出按要求必须变换经营地点或改变经营项目。可道里区经纬七道街13号院内扰民废品收购站被曝光后,环保部门向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建议搬迁或重新选址。可事隔数日后,该废品收购站又开始经营。时至今日,该废品收购站仍在偷偷摸摸营业。院内很多居民不解地说:“有关部门建立的监督责任追究机制究竟还算不算数,为何一个小小的扰民废品收购站就根治不了呢。”
本报《饭店排风噪声扰民马路修车居民闹心》一文中,报道了南岗区马家街附近的汽车修理部噪声扰民问题,南岗区行政执法部门当即对该街10家汽车修理和汽车美容点下达了《约谈通知书》,按《条例》这些汽车修理部属于环保承诺告知和禁办告知以外有噪声、振动的扰民项目,需有关部门进行“环保影响评价审批”和“检测验收”,可如今仍有一些汽车修理部夜半经营扰民。南岗区海城街两侧的一些居民院内铁艺加工被多次曝光后,噪声扰民问题始终是群众心头之患。一些群众认为,有关部门管理流于形式,走过场,查处后有人说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是按规定处罚、整改。
根治噪声污染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防治噪声污染需要长效工作机制,颁布《条例》重在管理落实。如何把这项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工作抓出实效,的确为有关部门提出了实实在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