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9月12日电 黑龙江省近日将向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民间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等多种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这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达斡尔族"乌钦"说唱、达斡尔族"哈库麦勒"歌舞、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森林号子、东海莽式满族传统组舞、鄂伦春族传统节日"乌仑木达"、鄂伦春族"莫苏昆"说唱、鱼皮工艺、桦皮工艺、北派二人传、黑龙江皮影戏和东北大鼓。
据介绍,所有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传人的过世,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此次申报的这些项目,也是经专家小组论证后确定下来的。
目前,黑龙江省已成立了申报领导小组,由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负责具体申报工作。该中心正在省文化厅的大力统筹和财政厅的全力支持下,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据悉,申报工作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包括借助省内专门研究民族民间歌舞的老专家、研究员的多年研究成果开展申报;将专家的理论与地方政府的实践相结合开展申报;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申报工作。
省文化厅有关领导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远离都市,或流传于民间,这给整体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省文化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方案,让还没有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及时的保护,例如建立档案、培养传承人、保护民间老艺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宣传、组织专家进行理论研究、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各种形式的文化保护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