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2日电 题:虎林:“废中掘金”奔向“绿色制造”
虎林,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大户”。
曾经,绿色水稻作为主打,火了一批制米企业,稻草、稻壳、稻糠这些垃圾,造成“黄色污染”。“前门出米,后门排污”,是制米行业的“疑难症”。
如今,虎林人守着“粮山”,仍然精打细算,改造“垃圾”身份,实现由“污染”向“资源”的飞跃。
绿色水稻年产量达125万吨,随之而生的是11.25万吨稻糠、25万吨稻壳、125万吨稻草。来自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虎林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要想有效地保护环境,必须把注意力从“末端治理”扩展到“源头消化”。市里对“链接”型的企业重点帮扶,使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之间中循环,使得米业加工由过去的“环保老病号”,摇身变为生态示范产业。清河泉米业有限公司,“胃口”特别大。自己的稻米生产线吐出的“垃圾”不够吃,还要吃别家“吃不动”的。市环保局为污染物找“东家”,嫁接补链,其他制米企业自己不能消化的“垃圾”,都往这里送。每年“吞”进10000吨米糠,榨出1000吨米糠油,为企业盈利30万元。稻米生产线“吐”出的稻壳,又被自己的发电厂“吃”掉,每年可节约电费50万元,发电吐出的稻壳灰再被“吃”掉,“挤”出万吨水稻专用复合肥。“吃”垃圾的清河泉米业尝到甜头,主动承担了供应“垃圾”企业的运输费用。
纷纷效仿清河泉,在虎林,许多制米企业主动串起“食物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料,既节约了资源,又把污染物消化在工艺流程中,促使稻米加工业从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绿色制造”。
过去,一些企业对环境保护“口惠而实不至”。如今,一种最大化利用资源的理念正在被企业所接受,米业掀起的“循环链”热潮,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发展模式,使生产过程实现“零废料、零排放”。绿都集团,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10家制米企业,专门生产开发销售绿色食品,虽然财大气粗,但也在能量的梯级利用上打起了细算盘。去年,企业利用稻壳,新上两座发电站,稻壳成了“香饽饽”,目前企业又想“扩胃”,要再上10座发电站,年可处理稻壳11万吨,发电量2200万千瓦时,实现利润1528万元。变环境包袱为社会财富,垃圾,作为“脏、废”代名词的传统概念,正在虎林受到挑战和修正。
虎林选资上项目,不仅要看项目的先进性、环保性,还要看工业发展中的链接性,对上马稻米初级加工的项目亮起“红灯”,而对上马精深加工拉长链条的米业项目大开“绿灯”。
市里重点扶持的晨光环保板材有限公司,可以算出三笔“进帐”:要将“稻草变成金条”,上中密度稻草板生产项目,将使虎林125万吨稻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一期工程可年产环保型中密度稻草板5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2000元保守估计,一年能从草垛里“抠”回一个亿,实现利润2249万元,税金1796万元;用稻草替代木材,这还相当于,保护森林近10000公顷;受益的还有农民,因焚烧造成的污染困扰被解除了,每年光是卖稻草,就有960万元的银子流入腰包。稻米产业的“再利用、再循环”理念被企业家、庄户人普遍接受,从“污染源”变为“资源”,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保护三个层面上,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兴海米业公司,是一家集水稻烘干、加工和稻壳再利用于一体的稻米深加工企业。一条日产120吨的大米生产线,产出的稻壳供应四条炭棒生产线。炭棒与原煤产业量基本持平,被普遍应用于浴池、平房取暖等,在价格上却有着比原煤便宜一半的优势,在运输上也有易于装卸避免污染的好处,每天产出10多吨炭棒,刚下生产线就脱销了,“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变成另一个环节的原料,缓解能源紧缺问题,避免‘黄色污染’,还能增加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对企业的贡献率超过30%。下一步,准备再上四条炭棒生产线。”公司董事长董庆春信心十足。
用同样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高水平的节约。虎林正积极探索将各类“废物”循环成能够再次利用的“资源”。环境污染减少的同时,是就业空间的扩大,目前,全市“垃圾事业”给近1000人“造”出饭碗。
过去被认为是稻米产业的垃圾,如今作为被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重新“归位”,在环境和谐中谋求经济崛起,虎林,已步入“绿色振兴”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