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9月14日电 题:战胜军——农民的好医生
黑龙江出现了一位李月华式的好医生———扎根农村医疗岗位28年的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红十字中心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战胜军。如今,黑龙江正在开展向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学习的活动。 据科技日报报道,“当一名农民的好医生。”———28年间的每一天,战胜军都在践行着当初的这一誓言。28年10220天,战胜军累计主刀手术11000余例,平均每天都要有1—2例手术。他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危重患者达6000多人,他自己却积劳成疾,多次累得晕倒在手术台上。去年10月,他又被确诊为肺癌。但他依旧无怨无悔地坚守着最初的誓言。
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视他为救星和亲人,称他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卫生部高强部长称他是“基层医疗战线的英雄”。
医者仁心———待患者如亲人
医者仁心,这是战胜军对好医生的理解。他告诉记者,医生就像天使,要把爱心和同情心送给每一位患者。而战胜军可贵的是把仁心、爱心都送给了最需要帮助的弱者———农民。
向东村农民黄朝师脾破裂住院,他爱人和儿子一个瘫痪、一个智障,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出院后,战胜军和院领导班子商量,不但免除了他2500元的医疗费,还从自己家里拿来1000元钱帮他渡过难关。
战胜军经常对医生们说,农村医院虽然生存不易,但农民生存更不易,不能昧着良心赚农民的血汗钱。为了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战胜军实行了“单病种限价收费制”,制定了《医患协议书》、《告患者书》,详细告知患者各种诊疗所需的费用,还公示了30多个病种的收费标准。基本上都比市里医院便宜一半还多。他们的信条是,不仅优质而且低价,一定让农民看得起病。
医者仁术———全科医生
医者不仅要有仁心还要有仁术,这是战胜军对好医生的另一个理解。好医生更要有精湛的医术。
1977年战胜军从佳木斯医学院毕业,与同窗好友、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门春华一起来到了哈尔滨市新发镇卫生院。那时的条件太差了,别的医生都找门路调走了,就只剩下了他们夫妻俩。镇卫生院不比城里的大医院科室分得那么清,需要医生能包治百病。为了农村患者的需求,战胜军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几年时间,他刻苦钻研业务,终于自学精通了外科、内科、骨科、产科等多病种医疗技术,甚至辅助科室的技术战胜军都做到了如指掌,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
妇产科护士张秀清说,自1985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胃穿孔修补术,到2004年甲状腺全切除术,战院长创造了15个成功的“第一例”。
战胜军深知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他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每年都送2至3名技术骨干出去进修,上万元的学费从不吝惜。这些年,新发医院先后选送19名医护人员出去深造,先后吸收了哈医大等院校的10多名毕业生。
当院长18年,战胜军最大的目标就是建成一所一流的“农民医院”,为此,他在身患疾病的情况下,带领全院医护人员艰苦奋斗,建设成目前拥有9个科室、60张床位、可做妇科、普外等30多种手术、拥有固定资产192万元的一级甲等医院。
最后的日子———依旧留给农民
面对病魔和羸弱的身体,被判定为顶多还有5年时间的战胜军,心里想的依旧只有农民,在他的心底,有着一个宏大的愿望:一定要攒钱建一座现代化的农民医院,让贫苦的农村患者也享受城里人的医疗待遇。
“我对生死看得很淡了,10年前患心梗后,我就当自己是活一天赚一天了。只是我走了,一定要给农民留下一所像样的医院。”这是战胜军这个有着31年党龄的老党员的最大愿望。
7月1日,当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来探望他时,战胜军流着眼泪,用颤抖的双手,打开了一幅设计已久的医院规划图———那是他穷数十年心血,为农民兄弟勾勒的一幅美好的医疗愿景。
望着他那憔悴的面容,感动于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赤子般的真情,市委书记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