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青少年自杀趋向低龄化 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进课堂
2005-09-16 06:27: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李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6日电 从今年开始,我省将逐步在全省中小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最终达到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这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议上了解到的。

  在昨天的会议上,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广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成为我省教育界人士交流的热点。与会的众多教育工作者,针对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生中的自杀、自残等现象进行了讨论。为什么现在学生自杀的事件较多?大家认为,根本原因就是现在有些孩子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此外,一些中小学校缺少对学生早期的心理教育,一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缺少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也是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产生心理偏差,在遇到矛盾和困难时,易采取过激行为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自杀,这个沉重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回首这两年,那些不堪回首的惨痛一幕仍然让人心痛:2004年1月11日,哈尔滨市某中学一名女中学生,因为被母亲数落了几句,便赌气服药自杀;2005年1月中旬,哈尔滨市某中学一名初一男学生跳楼自杀;2005年1月下旬,哈尔滨市某小学一名五年级小学生,自缢身亡……

  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教师刘爱书说,青少年自杀现象,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青少年自杀趋向低龄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上一些成年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利因素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造成了一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家长的过分溺爱、过度娇惯,也造成了一些孩子任性、自私的心理。这些孩子的自身承受能力较差,很难接受压力,极易导致两极分化,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因此,中小学校应该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使学生从小形成健康的心理。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牧童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我省将逐步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并将其纳入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健康课时中。在小学阶段,将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正确区分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在特定安全环境中拨打“119”、“110”等求助电话;初中阶段,将引导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并学会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高中阶段,将帮助学生学会妥善处理两性交往中产生的问题,懂得哪些性行为是有害的并加以预防。同时要帮助他们理解友谊的真谛,树立法律意识,理解生与死的意义。

  据介绍,各中小学校还要安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课时,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