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9月16日电 题:强制标准能否“端出”安全月饼?
中秋佳节临近,一年一度的月饼大战硝烟又起,省内各类食品厂家纷纷抢占月饼市场,台湾、上海、天津等外埠月饼也纷纷“进军”我省。在月饼大战之际,今年九月初《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该标准将成为监管部门的执法依据,它能否保证月饼生产、销售安全?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采访。
缺少强制标准的月饼市场
近日,哈尔滨市各区卫生防疫部门在对月饼市场的检查中,发现了多处卫生状况极度恶劣的黑月饼加工点。据动力区卫生防疫站食品科科长苗建民介绍,到目前为止,该区捣毁了3家月饼黑加工点。这些黑加工点多位于城乡结合部,十分隐蔽,不易发现,并且黑加工者都是河南、江西、温州等地的外来户。他们过节前一个月来到哈市周边租房生产月饼,因成本低廉大量销往县乡和城市早夜市。这些黑加工点不仅现场脏乱不堪,还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添加剂制作月饼。
记者了解到,正规厂家生产的月饼,在销售环节仍然存在大量卫生隐患。销售人员没有健康证等情况屡屡存在,而销售人员多对此不以为然。
豪华礼盒包装的月饼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据工商部门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月饼木制包装盒采用密度纤维板,这些材料使用的胶粘剂含有大量的游离甲醛,不仅能造成室内空气污染,也极易被食品吸收。长期接触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眼部疾病,重者会引起中毒。
针对月饼包装问题,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月饼瘦身令”公告,我省食品工业协会积极组织企业贯彻学习。然而月饼仍然没能脱去豪华的外衣。记者走访省城多家商场和超市发现,奢华的包装依然存在。
标准是执法依据从生产、包装到销售,月饼在人们购买之前的各各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从香香鸟使用过期陈馅月饼事件,引发的月饼类食品的信任危机,到今天月饼礼盒过度包装导致浪费引发的非议,人们迫切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个具有强制性的行业标准来规范月饼市场。如果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标准,行业检测部门便无法有力监管月饼生产企业,所谓的监管就会变得空洞与盲目。近日,哈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全市月饼生产企业抽样检查了40家,合格率达98%,与往年相比有大幅提高。而今年省城月饼市场外埠产品大量增多,这些月饼质量如何呢?记者随卫生防疫部门在商场中检查时发现,销售人员对一些外地产月饼不是拿不出卫生检验报告单,就是出示的检验报告单与产品生产日期不符。记者经询问有关部门得知,对这些外来月饼没有进行过抽查,其合格率也无从得知。由于没有国家强制标准,工商、质检等执法部门缺乏执法依据。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近日发布了《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据了解,该标准定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包含了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内容。在生产环节严禁使用过期陈馅、回收陈馅,豆蓉含量需达到60%%才叫豆沙馅,豆蓉含量在60%以下的为混合馅,豆的品种还必须标明是红豆、白豆还是蚕豆;包装成本应不超过月饼出厂价格的25%%,单粒包装的空位应不超过单粒总容积的35%等。
有了标准还应强化监管
如何才能使《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真正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综合标准化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监管全程透明、相关部门领导问责制和加大对欺诈违法的处罚力度,这三项一个都不能少。
月饼属于糕点的一种,办理了相关许可的食品企业都可以生产。但现在有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干得挺好,符合条件的企业却干不下去。在检查中遇到一些企业有欺诈行为,最后却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不能根除欺诈、违法现象,其根源在于监管过程不够透明,没有对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不作为行为追究责任的问责制。另外,执法人员在早夜市检查时,发现不合格月饼,只能将其没收,对销售伪劣月饼的商贩一般都不追究责任,而在国外销售伪劣产品的与生产者同罪,我国法律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
黑龙江泽言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泽敏说,《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像豆沙馅的豆蓉含量需达到60%%,这种百分比消费者无从界定,对消费者来说仍然是不透明的,无法真正行使监督的权利。《标准》应该对每一条款规定相应违反条款的罚责,并且界定清晰。不能一味地说禁止,而对于违反的企业处罚轻,使《标准》有名无实。